LivingOS 生產力終極指南

高效學習指南

怎麼有效率的線上學習?

我從高一開始線上學習後,八年來從未因學校的課業而間斷線上的學習。

今天我想來和你分享改變我生活的幾個平台,雖然他們的收費看起來並不便宜,但絕對是物超所值——人生最重要的投資就是自己。

相較於實體教育,線上教育最常見的挑戰就是半途而廢。在經過多年的試錯後,我想來和你分享讓你持之以恆的七個心法:

  1. 支付押金:我在上Lifebook Online的時候,先支付了$500美金的accountability deposit,要完成兩個月的課程以及作業才能拿回來。這個經驗讓我再次體會到行為心理學的強大,不管有多忙都會找時間把作業做好,最後的效果當然也就很好。如果你想上的課沒有這個機制,你可以把訂金交給一個你信任的可以嚴厲要求你的人,比如朋友或父母。雖然押金數額越高,達成率通常越高,但是我發現其實不大的金額也能很好的效果喔!
  2. 自我承諾:我在上Ziva Meditations的時候,要在課程開始時簽署一份“合約“並貼在電腦隔壁,承諾接下來的15天,每天早晚都會冥想15分鐘。雖然它沒有法律效力,但這份承諾卻能有效的鞭策我的自律。
  3. 社群力量:我在上Building A Second Brain的時候,會被放進一個30多人的學習小組,每組安排有mentor和上過課程的alumni,不僅有每週的Zoom討論和講師Q&A,同學之間互相提供feedback。我在上Mindvalley和Masterclass的時候,也會參與每堂課學習小組的線上討論,不僅能演練所學,也可以跟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真的很好玩!
  4. 自我肯定:對於非常困難的課程,我通常會把他們變成non-negotiable的自我認同,這樣子無論如何都會完成。對我來說,最難的課程是健身,健身裡最難的是交替的冷熱水澡(第一次真的好痛苦!)在拖延了兩週後,我的coach鼓勵我把這個當作一個人格養成訓練,隔天早上我就能順利洗冷水澡了,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5. 勤於紀錄: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在上第一堂課前,總會在日記裡紀錄上這堂課的初衷以及上完課期許的收穫。之後的每一堂課,我也會在做筆記之餘,寫下每一個知識點的impression,並連結到我的知識網絡,以重溫之前學習到的知識。我的learning log也會寫下腦中浮現的想法和情緒,很多時候甚至比知識的本身更有意義。
  6. 有效規劃:每天花固定的時間學習比一次學完來的有效,因為你可以透過每次的memory retrieval深化記憶與能力。要做到每天學習,我建議打造一個systems。若你能花66天去適應他,之後不想做也難。另外,別忘了安排休息時間,我建議對每一門課在每週安排一次休息,補齊遺漏,並重溫所有細節。
  7. 自我成就:我會為每一門課設計Capstone Project。我給自己訂的標準是要有創意、有挑戰、能和大家分享的個人或工作類的專案。舉例來說,我為了學好法文安排了法國旅遊、為了學好做菜創立了食記、為了學好高爾夫球安排了旅行去Golf Resort、為了學好說故事表演了Stand-up comedy等等。

成功學習的核心是持之以恆(Consistency)和全力以赴(all-in)。因此,我建議你不要貪多,每一次先上一門課,覺得穩住了再加上第二、三、四、五門。

以上有好多地方可以展開多說,如果你有興趣知道更多,歡迎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不定期和你分享我的人生筆記。

閱讀前必做的兩件事

選書跟預習的技巧

昨天和你分享了速讀的技巧,希望你已經嘗試並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今天,我想進一步來和你分享能讓讀書事半功倍的方法:選書跟預習。

這是我最喜歡的台北書店

我自己有一個非常長的書單,即使我每週讀兩、三本,也不太可能讀完。因此我對於選書有非常嚴格的標準,今天來和你分享其中的心法。

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請你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並把答案紀錄在筆記本上。

  1. 找出經典:在你感興趣的領域裡面,找出兩本該領域的代表作。我通常會優先選擇發行時間久以及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的書,因為這相當於全世界用很長的時間幫你做了客觀的篩選。如果某本書有很多版本,我會花點時間看哪個版本的評論最好。以Design來說,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就是經典。
  2. 上網蒐證:看一下網路上的評論,最喜歡的人跟最討厭的人分別說了什麼。我個人通常去Amazon看評論。
  3. 試讀章節:在決定看一本書前,我會先讀他們的前序、目錄、和內頁的描述。對於實體書, 我會挑目錄裡看起來最有趣的一個章節看。對於電子書,我則會利用Kindle的sample功能看第一個章節。這個篩選不僅讓我快速了解書中的核心內容,更幫助我決定這本書值不值得花時間精讀。舉例來說,我本來很期待、書評也非常好的一本書A Gentleman in Moscow,我讀完sample就發現他不太適合我,所以我就把他暫時archive了。有時候我也會重讀看過的書,因為不斷的成長讓我能以新的視角讀出不同的含義。
  4. 延伸閱讀:讀書的關鍵之一是知識網絡的拓展,因此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對於你喜歡的書,翻閱書末的Bibliography,看看作者是受哪些經典啟發。我現在的書單有一半都是來自我信任的作者們。

閱讀前的功課

在事前做好功課,不僅能讓我們更聚焦,而且能有效的提升我們的理解力。

  1. 了解背景:一本書的寫作背景很大程度的塑造了書中的價值觀。假設我要讀一本歷史書(如Democracy in America by Tocqueville),我會先去了解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 了解作者:他們的背景是什麼?寫過哪些書?比如說我最近要讀Educated by Westover,我從作者的生平中了解到了她困苦的成長背景。
  3. 了解主旨: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是為了教育民眾、名留青史、還是推行社會改變?當你知道了這些東西,將能夠在閱讀中看到一些蛛絲馬跡,並讀出作者的巧思。
  4. 了解自我:對於非虛構類文學,閱讀前不妨先梳理回顧一下自己對該領域的了解。如果能提出幾個有針對性的問題,那更能提高閱讀的效果。

怎麼將文字轉化成知識

利用Feynman Technique創造知識

趁著世界讀書日,我接續預習和速讀的技巧,今天來和你分享如何將好書裡的學問轉化成能應用的知識。

很多人捨不得在書上亂寫亂畫,而我卻習慣直接在書頁上作註記——分析複雜的概念、寫下想到的問題、並紀錄重點章句。看完一個段落後,我則會自己做一個整理與串接,把學到的要點寫在封面的內頁裡。

具體來說,我有這樣一個系統:以費曼學習技巧(Feynman Learning Technique)為基礎,加上實際的應用,非常適合讀書和學習。

吸收知識的四步驟

  1. 以最簡單的文字概括:把知識教給別人是最好的驗收和鞏固學習成果的方法,而最有挑戰的教育對象是小孩(或者任何一個沒有相關背景的人)。想像你在跟小孩解釋你新學到的東西——拿出一張白紙,把你從這本書上學到的知識點,以小孩能懂的文字寫下來。這能確保你不是簡單的記住了字面的意思,而是從深層次了解了新學到的觀念。這一招不僅幫我更好的內化知識,而且加強了我的記憶。
  2. 重讀卡住的地方:當你發現有不確定的觀念時,請你找回書中的原文重讀一邊(書頁上的註記這時就能提高你的效率)。這時你的大腦因為帶著具體的疑問,所以會比第一次看書時更聚焦。當你有了進一步了解後,再回到筆記上,把你新學會的知識和舊的融合在一起。讀書就是透過這樣子反覆的過程深化與理解知識。
  3. 數字化整理手寫的筆記:有了手寫的筆記後,你可以先把他放在一邊,一週後再來回顧,看自己記住了多少。一週的間隔讓你的大腦有時間把短期記憶深化成中長期記憶。一週後我會將這些文字筆記整理放進我的Digital Second Brain,跟我現有的知識網絡串連在一起。Ditigal brain讓我可以快速的搜索我的知識體系,並有效的和別人分享。我文章的內容都是從我的digital brain裡取出來的,完全不需要花時間去外面找資料。
  4. 把知識應用在生活中:訊息只有當被使用以後才真正變成知識。我建議你先挑幾個無關緊要的生活場景中用用看。舉例來說,假如我學到一個新的溝通協商技巧,我就會試著看能不能因此讓我少做一點家事。在演練的過程中,請你特別注意當下場景是否適用,有哪些關鍵因素必須滿足。反覆應用以後,知識就完全屬於你了!

明天我將會進一步分享怎麼有效的在我的“第二個大腦“中存取新知。有什麼問題歡迎留言。

祝 閱讀快樂


P.S. 如果你想要進一步了解Richard Feynman的人生,我推薦你看這本小時候啟發我的書: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高效創作指南

利用PARA系統蒐集、整理、創造知識

我之前總是有永遠都整理不完的資料和筆記,Notion裡面有太多精彩的想法卻遲遲沒有精力分享,書本上學到了太多的知識卻難以歸納和應用。

在看了許多Tiago Forte寫的書和文章之後,我去年決定加入他創辦的Forte Labs。希望可以透過Building a second brain這門課程來優化我的Digital Brain,提升我對知識的收集、整理、再創造的能力。

這次的課程為期五週,每週有三次的線上課程以及兩個預先錄製好的單元,班上有700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為了有效的評估這門課的帶給我的收穫,我在課程初給自己設了一個目標:如果五週後,我能在每天下午五點前寫好當天文章的初稿,這個課就算及格。

Productivity的關鍵

在進入課程的整理系統前,我想先和你分享一些重要理念:

  1. 分類工作:工作可以分為四種——重要又緊急、重要卻不緊急、不重要卻緊急、以及不重要也不緊急。大部分人都不太會分辨輕重緩急,只要你能做到,就成功了一半。
  2. 及時整理:只在要用資訊前整理,平時沒有必要浪費精神在不會使用的東西上。
  3. 分批優化:根據Theory of Constraint,如果你要優化一個系統,最佳策略是這個系統的每一個步驟下手。應用在Productivity上,就是不要過度定義structure,一個一個慢慢來。

知道了Productivity的關鍵,我現在來跟你分享課程的PARA系統。

PARA系統

Tiago創造的PARA系統包含以下四個區塊:

  1. Project:有明確deadline的東西(例如:論文發表、產品發佈、馬拉松訓練)。另外,你會希望你的Project小到每一週都能有變化,這樣你才有動力繼續make progress。一旦你能清楚的列出手邊的Project,這個系統就變得很容易了。
  2. Areas:你個人需要持續投資、維持的領域(例如:健康、感情、財富)。Areas通常是你尋找新嘗試的好地方。
  3. Resources :可以和外人分享的東西(例如:筆記、食譜、文章)。
  4. Archive :短期不會用到的東西(請注意這不是垃圾桶),假如你有一些很久沒看到資料夾或筆記本,他們就是可以被archive的。

如果你還是不太會分辨,可以把Project想成書桌上的東西、Areas想成抽屜裡的東西、Resources想成書櫃上的東西、Archive則是儲物間。

實際效果

My Project List

我把PARA系統應用到我所有的檔案中:Dropbox、Macbook Documents、Google Drive、Evernote、Notion,並保證他們都有一樣的hierarchy,這樣才能無縫連結和自由切換。

在課程的第二週,我感覺一切都變得清晰很多 —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歸類,因此我能準確的知道還有多少事情要做以及還有多少精力能做其他事情。

利用系統避免資訊疲勞

上一次我介紹了運用PARA系統來幫助存取和再創造知識,今天來聊聊怎麼有效的蒐集資訊。

資訊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種:你被動接收的、你主動篩選過的、跟經過整理和再創造的。缺乏系統的讀者,通常會因為想要處理所有接收到的資訊而疲憊不堪。今天我分享的系統可以幫助你篩選出真正需要關注的內容,下次我再來和你分享怎麼利用你的筆記創造新知識。

Selecting the best while leaving out the rest — Tiago Forte

你可以把資訊網路想像成一個果園,而你是那個經營者。首先,你要引進優質的品種(提供高營養的知識點)。其次,你要控制數量(不然就會過於擁擠),然後你要悉心灌溉(把知識點連成線),最後讓他們開花結果(將線串接出新知)。

存取資料的核心

  1. 來源:我建議選擇最多五個主要的資料來源。我自己的依序是讀書筆記、靈感和反思、線上課程、私人社群、電子郵件。當你確定了常用的資訊來源,請專注於優化這些領域,其他基本上不用管,需要用到再去看就好。
  2. 相關:即使限制了五個資料來源,你可能還是會被海量的資訊淹沒,這時候你可以透過12 favorite problems來篩選出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
  3. 優質:只保留那些富有啟發性的(不是隨便Google就能找到的)、高度可重用的(原文出處、工具、mental models)、親身體驗的(你從經驗裡汲取的知識)、或是有時效性的資訊。
  4. 自動化:可以利用IFTTT和Zapier把你平常的工作pipeline串接起來,終極目標是你只要做一個存取的動作,資訊就可以被放到一個緩衝的App或是資料夾。
  5. 緩衝:請你不要在蒐集資訊的同時急著分類,因為這樣太累了。緩衝區基本上就是在幫你time shift,等你有空再去用PARA系統分類資訊就好。
  6. 容量:我建議每天蒐集3到10 個新資訊。如果你沒有優質的資訊來源,你可以從我的Newsletter開始。另外,對於書中或課程的內容,請你把筆記的量掌控在10%以內,過多的筆記只會增加你的負擔。

不管你最終選擇用什麼方式存取資料,請你一定要把你的系統設計到即使在你在最懶惰的情況下也可以用,不然這個系統就很難持久。

現在你知道了怎麼蒐集、整理資料,我們現在來看看怎麼利用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來把資訊的效用極大化。

利用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有效生成知識點

在你知道如何建立PARA系統和有效蒐集資訊後,我今天來和你分享怎麼利用漸進式總結(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來把資訊的效用完全發揮。

漸進式總結(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理想目標:讓你只需撇一眼就能了解筆記的重點。

我現在就以Morgan Housel的Why Time Has Slowed為例,分享我怎麼將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應用到這篇文章上。

整理電子筆記的五步驟

步驟一:我讀線上文章時都會利用Liner(Chrome Extension)來選取精華片段,然後在讀完後把他們Copy Paste到我的Notion頁面。如果是紙本的書,我會用OCR的軟體(例如Evernote)來存取,以便未來搜索。

Step 1: Take Notes

步驟二:有了存好的Notion頁面以後,我會花幾分鐘把一些有趣的字句粗體化

Step 2: Bold Phrases

步驟三:接下來,我會把一些發人深省的金句highlight起來。請注意,highlight的金句並不一定要和粗體有重複。

Step 3: Highlight Passages

步驟四:然後,我會在頁面的最上方用兩、三句話概括這篇文章的精髓。假設是工具性的文章,我會在這邊加一句下一步或是call to action,讓未來的我知道接下來可以怎麼應用到生活中。

Step 4: Summary

步驟五:最後,我會把他放到我的知識網絡(mental models)裡面相應的主題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你的知識帳戶存款,以便日後在研究相關的概念可以用上。

Step 5: Remix

概念補充:

  • 根據你自己的興趣需求彈性調整要做到第幾個步驟。大部分筆記可能只需要做到第一步,並不用強迫自己把五步都做完。
  • 我只有在需要把那篇文章存進我的Second Brain時才會進行progressive summary。
  • 這樣做出來的頁面也很適合分享給別人,重點一目瞭然。

利用Just In Time思維每日寫作

前面我們講了用PARA歸類工作事項的優先級,以及用漸進式整理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從原始素材逐步提取出高層次的知識點,今天我來和你分享怎麼使用Just In Time的思維來避免花時間整理暫時用不上的資訊。

跟Just In Time相對應的是Just In Case。很多人在蒐集到資訊的當下,會先假設將來可能會用到這些東西,想先用漸進式整理的方式花大把精力整理。

然而,你其實不確定將來會不會用到這些notes,為了不浪費你寶貴的時間,更好的作法是在需要使用一個筆記時才做漸進式整理。

今天,我要來跟你分享Just in time的思維,來幫你省下寶貴的時間。


Just In Time這個概念最初來自Sony。他們工廠的元件只在需要的時候即時生產,平常不庫存。這個概念應用在生產力上有四重含義:

  1. 與其一次過把大量的工作做完,不如拉長時間線慢慢完成。
  2. 與其一次過生產出完美的成品,不如推出Minimum Variable Product測試市場的反應。
  3. 與其長時間悶不吭聲的Deep Work,不如訓練自己在每一個Work Session後交出一個deliverable。我通常會在完成每一個事項後,花30秒鐘寄出一封郵件、寫下五個重點、或是發一篇Memo。
  4. 與其永無止盡的吸收學習,不如學會取捨,並透過分享與創作拿到真實生活中的反饋。

下面我以自己的寫作為例子,帶示範Just In Time的思維能怎麼應用:

高效精力指南

經常感到好累,怎麼辦?

透過精力管理有效提高生活水平

我最近經常聽到以下幾個問題:

  • 體力變差,總是睡不飽
  • 體重上升,沒有動力或時間運動
  • 課業 / 工作壓力大,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 生活忙碌的體會不到快樂,找不到人生意義

隨著遠距工作(remote work)的普及,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生活中也出現了因久坐、活動少、焦慮多等導致的職業病。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加的速度讓我們的精力水平望塵莫及。

我自己也深受其苦。

高中時,我睡得不多,壓力大卻不自知。即使朋友跟我說我的黑眼圈很深,我也以為是過敏而已。雖然我從小到大都過敏,但我一直到最近才發現,過敏也是可以被改善的。

大一時,我沿襲著拚命的個性,經常深夜寫程式設計,喝cold brew喝到心悸。雖然不久後就戒掉了咖啡,卻還是戒不掉壓力。

大三時,我因為長期習慣用壓力來鞭策自己,所以神經被拉的很緊,但緊張的當下並沒有察覺上半學期期末考完回到台灣後,我的身體得到了喘息的空間而開始大肆發放警告。

當時,我三叉神經痛到無法正常吃飯跟講話,必須服用止痛藥。在醫生要求下,我休養了兩、三週,期間強迫自己不要看書跟工作,並通過非常充足的睡眠和運動來康復。

從那以後,我開始研究精力管理,並開始用不同的方法來好好照顧自己。

能量金字塔 Energy Pyramid

你可以從這個金字塔發現四個生活的基石。

精力=體能充沛+正向情绪+聚焦的注意力+意義感

體能充沛

良好的體能是透過飲食、運動、睡眠養成的。

  1. 運動:良好的心肺能力不僅能給你的大腦提供更多的養分,更可以加速新陳代謝。我每天起床後和晚飯前會各花15–30分鐘做運動。運動的內容不限,只要是自己喜歡並且能堅持每天做的都好。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向來不喜歡運動,可以試著把專注力放在運動完的快感,以減低過程的痛苦。
  2. 飲食:除了常見的少量多餐、多吃綠葉蔬菜、少攝取碳水化合物之外,重點是多喝水。水也可以幫助我們降低飢餓感,減少不必要的飲食。
  3. 睡眠:找到你的Chronotype對應的時間和長度。睡眠不僅是身體自主修復的過程,也能加深你的學習跟記憶力,幫助你的大腦做出更好的決策。

正向情緒

實驗顯示,情緒對人的記憶、認知、決策都有很大的影響。

早期人類為了生存而衍生出焦慮、擔心、損失厭惡等正常心理反應。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沒有那些危機了,我們的大腦還是照著生物本能運作,因此傾向於產生負面情绪。

除了之前所說的練習感恩之外,你也可以透過以下三點來解除負面情緒,讓自己幸福起來:

  1. 2X Breath:以1:2的時長來吸氣和吐氣,透過深而慢的呼吸來舒緩情緒。
  2. Noticing:觀察自己的情緒,以旁觀者的心態告訴自己“我正在經歷焦慮的情緒”。
  3. Write them down:透過寫作來轉移注意力,把重心從問題轉移到解法,逐步降低焦慮感。

專注力

專注力是你能完全控制的。我在高效創作指南裡分享了許多提升創造力的方法,今天跟你分享另外三個好方法:

  1. 制定清晰的目標,讓你在短時間內能專注精神,提高產出。
  2. 把困難的事先做,避免先在瑣碎的事情上把精力消耗殆盡。
  3. 避免連續工作時間過長,以25到45分鐘為單位切分Deep Work Session。

人生意義

我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把你的長處貢獻給這個世界。這可以是創業、寫書、做產品、贈醫施藥、養育小孩等等。

我之前在找工作時分享了一個Career North Star的框架,可以幫助你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特定位。

如果暫時沒有找到也沒關係,你可以繼續透過各種實驗去探索自己適合做什麼。

當你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後,你的生活將給你源源不竭的巨大能量。


今天和你分享了這個金字塔的概要,歡迎收看私董會的轉播:

之後,我將對每一個主題進行Deep Dive,歡迎和我分享你的興趣。

明天見!

利用每天的筆記進入心流

Deep Work裡的最高境界即是心流狀態Flow。

心流狀態是一個神奇的空間,讓你高度專注,在短時間內產出驚人的成果。

Flow這本書說到,在你自願挑戰一件非常有意義和困難的事時,若能把身心靈發揮到極致,在挑戰和能力之間找到平衡,你將能快速更迭。

心流 = 明確目標 + 即時反饋 + 挑戰能力比

今天我來跟你分享怎麼透過筆記來達到心流狀態。


首先,你要有明確的目標。

我會在工作calendar上預留特定的Deep Work Session時間段,但不會事先列出每個Session裡需要做的事項。因此,我在每一個Session開始時,都會問自己:哪一件事情會帶來最高的價值以及哪一件事情有助於解決其他問題

當每一個Deep Work Session結束後,我會產出一個具體的交付筆記。這些交付筆記可以是思維模型、簡圖、教學、智囊等等形式,重點是要和知識有互動。在所有互動中,最有效的便是重新組織再創造。這不僅幫助我整合知識點,更讓我從檢索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學習印記。

雖然這些筆記的形式各異,但我會保證這些他們有足夠的Context和Insights,這樣未來的自己就能輕鬆的把知識架構在其上,這也是我每天即時寫作的心法之一。有了這些筆記,我就能有效的將每一個看似無直接關連的筆記串連起來。我每天的文章就是由這些小型的交付筆記建構而成的。因此,我最忙的時候通常也是我產量最高的時候。

再來,你需要獲得即時反饋。

我的一個工作準則是Share early, share often.

以產品經理為例,我會對每一個新Project寫下One Pager的Research、Insights、Prototype,並分享給與會同事。這樣我就能從每一個會議學習到新的東西,拿到好的Feedback,並且讓項目進展神速。

以寫作為例,我每天的文章初稿都會拿給我的Editor-in-chief Chris 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我經常能得到看待事物的新視角。同時,我也很感謝讀者們的熱烈反饋,歡迎繼續在底下留言。

最後,你需要維持挑戰能力比

實驗顯示,最好的工作狀態是當挑戰的難度比現有能力高出5%-10%,因此我把每一天都當作一個設計挑戰,並從中設計一些stretch goals。

這些挑戰可以是以更短的時間完成一個Project(像是我在每一個Work Session完成的交付筆記),或是推進你一直拖延的重要事情(像是建築你的夢想藍圖)。不管你選擇做什麼,記得要創造那一點不舒服感來逼出你的潛能。


今天跟你分享了怎麼透過交付筆記進入心流,下次來跟你聊聊怎麼在工作上達到集體心流。

怎麼透過Deep Work提升專注力

Cal Newport的七個進入Deep Work的方法

在這個信息遽增的時代,專注力已變成一個稀缺品。能掌控自己專注力的人,才能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在對自己最有意義的領域,活出理想的人生。

既然如此,我們能怎麼有效的提升專注力呢?

我今天來和你分享Cal Newport的看法,他提出Deep Work是現在最稀缺跟重要的技能,並這麼定義Deep Work: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performed in a state of distraction-free concentration that push your cognitive capabilities to their limit. These efforts create new value, improve your skill, and are hard to replicate.

翻譯過來,Deep Work是指全神貫注的沈浸在當下的挑戰中,激發個人最大潛能並創造價值的工作狀態。最高境界的Deep Work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心流狀態 flow state”,會讓我們感到異常的快樂與滿足。

Cal Newport進一步的提到,我們若能把所有Deep Work的工作片段接合起來,將會在事業上取得非凡的成就。

七個進入Deep Work的好方法

  1. 刻意安排Deep Work的時段:我當PM時通常都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之間,因此我會安排每週半天的No Meeting Block,以從事研究、發想、創造等高輸出的工作。
  2. 充分利用精神最佳的時段:我每天會選擇比工作時間早起三個小時,在不受打擾的情況下學習我最有興趣的東西,並做最具有挑戰性的事。另外,有些作家可能會閉關好幾天來寫東西,記者可能會安排幾個高強度的短暫寫作時段——關鍵是找到最適合你自己的形式。
  3. 創造儀式感:這可以是一個特定的房間或桌子,或是播放特別的音樂,重點是你要畫出一塊為Deep Work而保留的區域,然後拿掉所有的distraction。我通常在Deep Work時都會把手機開飛航,並給自己設下高難度的目標,像是寫多少字或是分析多少篇文章。
  4. 創造特殊感:小至花錢請一個朋友監督你,大至遠離塵囂過一週。我和Chris每一年感恩節都會去夏威夷進行我們的Think Week (inspired by Bill Gates),帶著書跟筆記本,遠離手機電腦,安靜的思考人生的大問題。
  5. 充分的休息:大腦就像肌肉,在高強度的鍛鍊後需要得到充分的休息。因此我們要適當的把專注模式切換成放鬆模式。舉例來說,我會把工作的電腦和個人的電腦分開,這樣可以清楚的劃清界線。充分的休息讓我得到更多靈感去創作、也更有創意的解決問題。
  6. 更聰明的使用社群軟體:Newport極端的提倡minimize social media,我認同社群軟體可能造成的影響,但並不同意一味的否定的觀點。我自己透過social media其實學到了許多重要的商業技巧、接觸到了背景多樣的人、建立了許多重要的情誼。因此我建議你利用Tristan Harris的Guide來監督你的社交軟件,建立良好的使用習慣。
  7. 不要做Shallow Work:當你發現自己不能高度專注的時候,倒不如先去休息以下,然後回顧前面說到的方法來幫助自己進入Deep Work。

今天和你分享了進入Deep Work的幾個技巧,祝你也能產出良多!

How useful was this post?

Click on a star to rate it!

Average rating 5 / 5. Vote count: 11

No votes so far! Be the first to rate this post.

Thank you for your rating!

Tell us how we can improv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