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Warren 美國新鮮人系列

美國的小孩都太會寫作了!

還記得四年前的美東之旅嗎?你當時在MIT的校園騎了好久的單車,還把臉書封面更換成Charles River,彷彿從那時起你就認定了這是你的大學。

我大學期間忙創業和實習,而你同時也在忙奧林匹亞競賽,因此我們一直到了你要申請大學的時候才有比較頻繁的聊天。

我當時就在想,從來沒有留學過的你,能夠適應美國生活嗎?不過當時看你只申請了MIT、Stanford和Caltech,能不能進還需要一些運氣,我也就先不考慮這個問題了。

如今你已經進了MIT,我就趁著開學前來跟你分享我的大學經驗吧!

[Modal-Window id=”1″]


我剛來美國時,即便有點英文寫作和演說的經驗,能力還是跟同儕相差甚遠。

美國長大的學生從小就有系統的訓練閱讀與寫作,老師也會安排海量的Essay寫作,因此他們到了大學就能輕鬆寫出好文章。相較之下,從小唸台灣當地學校的我們,除了小時候有家教教的一些寫作技巧,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自己摸索。國高中後也因為英文免修,經常把增進英文水平的時間拿去忙其他事,因此缺乏足夠的練習跟反饋,進步有限。

當我看到其他人都能輕易寫出長篇大論,我卻還在糾結用哪個動詞更好時,我才驚覺自己寫作能力跟別人差的有多少。

為了有效彌補語言的落差,我剛來的幾個月每週都會去學校的Writing Center報到。當時有幸遇到很好的老師,不僅幫我修改文章,還會糾正我以前學錯的文法,讓我在短期內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另外,我每一學期都會選擇一到兩堂需要寫很多文章的課程,來保證我得到充足的鍛鍊機會以及老師同學的積極反饋。

美國大學因為非常重視師生互動,教授每週跟我有半小時的check-in,他會給我比原文還長的修改意見。當他詢問我為什麼選擇使用某一個動詞時,我雖然知道他想透過我的思考邏輯勾出更多細膩的感情,但真相就是我其實也沒什麼好選的,知道的詞就那麼幾個。這裡我要衷心感謝教授們對我的信任,耐心的陪我熬過最開始的適應期,培養出我流利的表達能力。

我第一學期修了一門非常熱門的課叫Creative Nonfiction。這本應該是一門有趣又好玩的寫作課,然而卻成為了我大學最具挑戰性的課,因為它要求我們“creative”的玩弄一些文法規則。這就好比是叫一個不會雜技的人玩火圈,不僅不具有觀賞性,而且還非常的危險。

還記得當時的第一份作文是選一個你對它沒有感情的物件,盯著看半小時什麼都不做,然後再開始寫它。我當時因為經常喝咖啡,就選了咖啡杯。盯了半小時真的除了眼睛很酸之外,什麼都沒有。我後來問教授他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結果,他只是笑而不語。我至今仍然不理解教授的用意,但我覺得一個更好的做法是冥想30分鐘,這樣我至少能刺激我的右腦,得到一些靈感

回過頭看,幸好我一早就有遭遇寫作的挫折,而好勝心促使我加倍努力追趕,才能在短短幾年內得到顯著的進步。寫作訓練對我如今在工作上的溝通效率幫助很大。


接下來你可以怎麼做

  1. 多問問題:我們從小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勵問問題,而你更是一個喜歡自己去鑽研的人。這樣的作法不是不行,只是太浪費美國大學為你準備的資源了。我建議你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學校的寫作中心、教授、助教、Dean、Advisors等等。MIT和Brown一樣都很重視大學部,因此你千萬不要錯過這些資源。
  2. 學會怎麼問好問題:雖然美國學生的數理能力大多沒有亞洲學生強,但他們卻很會問問題。我建議你花點時間從他們身上學習問問題的技巧。
  3. 把握所有練習寫作的機會:這將會是你在大學裡學到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不管你未來是想在業界做科研還是在大學當教授,你都必須要寫papers和grants。與其等到那時候才惡補寫作能力,還不如把握大學裡面機會成本小的時候去試錯,pay dividend to your future self。
  4. 挑難的事情做:這聽上去可能會帶來很多的挫折,但實際上是讓你成長最快的方法。因此,我建議你大學期間多嘗試一些你從沒做過的事,這樣不僅能讓你大開眼界、認識各領域的朋友,更能讓你了解自己有哪些未被發掘的強處。

你可能不會交到很多朋友

上一封信跟你聊了職業上最重要的技能,今天我們來聊聊生活上最重要的部分:交友。

回想起大一入學時,我經常聽到一些神奇的故事,像是誰誰誰和自己的大一室友變成Best Friend,和College Sweetheart成為終生伴侶等等。這些故事因為難得又美好,因此很容易廣為流傳。

我和我認識的許多人一樣,如果大一時沒有室友我們會更快樂。另外,我也知道很多人在大學畢業時還單身,我自己也沒有在大學裡遇過任何一個適合自己的人。

你可能會有機會接觸許多Parties,如果你喜歡固然好,但如果你和我一樣討厭又熱又擠又亂的環境,我建議你利用那個時間跟少數幾個朋友促膝長談,或是好好的睡一覺。身邊的人起初都不敢置信,我在大學期間從沒參加過任何一場Party,因為我衷心認為,不管是看書或者睡覺,都比神智不清的玩遊戲要有意義多了


一個新生普遍有的問題就是:怎麼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背井離鄉的留學生總會想在新的環境下認識朋友,期待大學能成為自己的home away home,因此有這個疑慮很正常。我自己當時也有這樣的疑問。而我聽到最多的答案是“不要急,給自己一點時間,你終究會找到自己的朋友圈的。”

我對於過於肯定的說法通常都持保守意見。怎麼可能每一個人都必然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圈呢?我後來發現這其實是一個Selection Bias。礙於自尊或Social Pressure,沒有人會跳出來跟大家宣布他們大學沒交到朋友。更遺憾的是,有許多人會為了“有伴”而委屈自己的價值觀。

因此我想告訴你:先不用擔心要去哪裡交朋友


不要擔心,我並不是叫你當個獨行俠(雖然這對你來說應該不難做到)。

朋友是生活的潤滑劑,相信你已從周圍的朋友身上感受到這一點。“出外靠朋友”也一點都沒錯,身處異鄉的我們確實需要朋友間的互助。正是因為朋友會在我們生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才要提醒你不要為了融入而改變自己,這樣只會讓自己不快樂

我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就是因為在大一開始時認定了一個交友圈,常常會提醒自己要和“圈內的人”有相同的想法,因此做了不少違背自己看法的事。雖然他起初能因此經常“揪團”參加活動、吃飯、唸書,但是之後他卻變得非常不快樂。我跟他認識的時候,他不但心裡生病了,還變得有點厭世。好在他慢慢的學會了照顧自己,遠離那些energy vampire,現在終於慢慢的在康復。

我自己在大學四年內有過許多深交的朋友,但我沒有一個固定的“朋友圈”。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比較擅長一對一的談話,全神貫注的瞭解對方的價值觀、興趣、人生追求等等。相對的,我並不擅長navigate group dynamics,因為我總是會想:這個組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好特別,好想認真的了解每一個人。因此我在大群組裡通常只會跟一兩個人要好。另外,我不太在意組內的既成規範,因此我很少跟著一個固定的組流動。雖然沒有固定的交友圈,我卻絲毫不缺乏友誼的滋潤。我大學裡所有的重要改變都是由朋友啟發和相伴的。能經常跟自己喜歡的人hang out讓我過的非常快樂。


與其急著fit in,我建議你先花時間好好了解自己。這不僅能幫助你找到真正適合的朋友,更能幫你釐清自己的夢想與未來的方向。

我建議你開始學習如何誠實的表達內心,而不要管別人對你強加的期盼。人類的慣性是穿上層層的保護衣,依附於大眾的價值觀。那樣不僅不真實,而且也很累。當你從事感興趣的活動、說出真實的想法、分享你的感受,你自然能吸引到欣賞你的人和真正的好朋友。


交友法則

  1. 拿捏距離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摯友。我的生活裡除了有最好的朋友,也有泛泛之交,也有小人。與君子切磋琢磨,對小人敬而遠之。只要你能拿捏好尺度,就能從每一個人身上學習到你這一生的功課。
  2. 找幾個能救急的人:我們在麻州有許多Family Friends,因此這點你不需要太擔心。
  3. 找臺灣學生會的人:你不一定要親自加入學生會,但是應該要認識幾個學生會裡靠譜的人,偶而跟家鄉的朋友敘舊。
  4. 樂於助人:雖然社會有“Mind your own business”這種說法,但幫助別人不僅是社會公德,它更會讓你感到非常快樂。因此,如果你遇到力所能及的機會能讓別人的生活變好10倍,請你一定要熱心,不要吝嗇。
  5. 與不同的人交流:好的大學都會費盡心思打造一個多元的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多元思考模式,從而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因此,我建議你主動去跟不同種族、宗教、興趣、家庭背景的人交流。我自己經常在這樣的交往中大開眼界,受到這些摯友的啟發,更勇敢的追逐我的夢想。
  6. 珍惜知音:讀完這封信,希望你能領會到知音難求的道理。只有在兩人都了解了自己的本性之後,才能真正互相賞識。如果你有幸找到了你的知音,請你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人也很有可能成為你今後的貴人。

怎麼最高效的利用美國的信用卡機制

我們從小就被訓練要有良好的消費記帳習慣,我也因此很早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今天,我想要來跟你分享怎麼處理好你在美國的財務。

信用卡在美國非常重要,因為你不僅可以得到高額的開卡禮,還可以累積信用分數,以利將來買車、租房、買房。

到美國的第一件事是開卡。

還記得四年前,我們第一次全家來美國。我們有先見之明的媽媽,在旅館放下行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我在電腦上預約Appointment去飯店對面的Bank Of America開戶。說來有趣,我當時既沒有Social Security Number (SSN),也沒有Paycheck,僅憑一張Brown簽發的Student Visa就順利的開戶並辦理了第一張信用卡。

盡快拿到SSN。

同時,我建議你盡快在MIT找一個Teaching Assistant或Research Assistant的職位。這對你來說應該易如反掌,因為你顯然有足夠的能力去教物理和數學。有了工作的好處是可以申請SSN,然後能更方便的申請駕照、租房、以及獲得更好的信用卡等等。如果不當TA/RA,你也可以像我一樣等到暑假的實習。

在美國的四年裡,我一直利用網路資源鑽研並實踐各種credit card hacking的方法,所以如果你懶得去管這些事情的話,直接按照我的建議來做就好了。


信用卡的基本知識

  1. 儘早辦理信用卡:“有信用紀錄的時長”是信用分數的一個重要指標。只要你每個月準時還款,把每張卡的使用額度控制在30%以下,你的分數很容易就可以累積起來。美國有很多張信用卡有很好的開卡禮跟點數反饋。當你有良好的信用分數,未來要借錢買房就可以拿到很不錯的Mortgage Rate。
  2. 設置Automatic Payment:上面說了定期結清很重要,不然你除了損失信用分數以外還要付利息。我建議你直接在網上設定好自動還款,並打開簡訊提醒,這樣你只需要定期看一下帳單就足夠了。
  3. 看到不明白的收費一定要問清楚:很多時候信用卡公司可能會在你的Checking或Savings Account設置一個最低Balance限制,假設你不小心提太多錢出來他們就會直接扣費。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打電話給客服禮貌的請他們Waive掉。有些銀行有不錯的線上Chat,你也可以透過Chat請他們Waive。我遇到過好幾次類似的情況,每一次他們都在電話裡幫我把Fees Waive掉。
  4. Hard Inquiry:當你每次申請信用卡、貸款、或者租房時,對口單位會拿你的SSN查詢你的信用紀錄,此類查詢是hard inquiries。每一次hard inquiry都會降低你的信用分數,因為信用機構會認為你需要更多的錢。好處是每個hard inquiry紀錄只會保存兩年。有一些信用卡公司會基於這些紀錄拒絕你的申請。舉例來說,Citi會拒絕在過去6個月內有6個或更多Hard inquiries的申請者,Barclays會拒絕同一天內有申请過他們家的申請者。也有無視 Hard Inquiry次數的公司,比如說American Express和Chase。
  5. Soft Inquiry:當你自己申請查看信用紀錄或是那些已經pre-approve過你的信用卡公司查詢你的信用紀錄時,這種查詢不會影響你的信用分數。

信用卡選卡指南

  1. 基本知識:開一張卡的機會成本是$300,以每六個月申請一次為原則。因此你應該根據自己的消費習慣,看每一張卡值不值那個價錢。因為你已經有我Amex Platinum的附卡,所以等你有SSN後就可以直接Link到附卡上,提取過去的消費紀錄。
  2. 先開學生卡:Discover It不需要SSN,只要是學生都很容易申請通過。
  3. 優先開無年費卡:當你有了SSN之後,可以申請Chase Freedom。Discover It和Chase Freedom都沒有年費。當你持有一張卡越久,信用分數會越高,所以我建議你挑選一兩張沒有年費的卡。好一點的免年費卡包括Citi Double Cash、Amex EveryDay、Chase Freedom Unlimited。他們都要求比較高的信用分數。等你累積到一定分數以後,在這幾張卡裡面我最推薦Chase Freedom Unlimited。你可以在持有Freedom兩年後免費將他升級成為Freedom Unlimited。他的好處是對於所有消費都有1.5x的點數回饋,再加上Chase本身兌換航空公司也有加乘,這個Multiplier效應比Citi Double Cash的純粹Cashback更有意義。
  4. 注意Chase的“5/24”規則:Chase旗下經常有很多誘人的卡,因此他們有一個“5/24”Policy:在過去24個月內,你假如申請了超過5張信用卡,他們就會拒絕你新的申請。我自己是一直抓在四張卡以內
  5. 進階後的優質卡:有一些高端信用卡要求很好的分數和年收入,同時也提供很好的Benefits。我自己因為主要的消費是飲食和旅遊,因此我經常使用Chase SapphireAmex Platinum。Chase本身跟航空公司的點數加乘兌換很吸引人,Amex則是有最好的客服以及各種高端的優惠。通常銀行會跟你要兩個月的收入憑證,因此我建議你如果有機會在科技公司工作,建議你在第二個月時申請Chase的卡

如何提高信用分數

  1. 很長的有信用紀錄年限(通常從有第一張信用卡算起)
  2. 按時付款
  3. 有active的credit lines:例如準時還款的車貸款就比現金全款買車更有幫助,租房或者房貸也是一種。
  4. 同一段時間內不要申請太多張信用卡
  5. 不要使用過高的額度:有些人以為刷越多,信用分數增加得越快,其實並不盡然。一般來說,即使你每個月都按時付清款項,每個月刷卡接近你的額度還是會降低你的信用記錄。

大學不會教你的14件事

我當初來美國的時候,非常期待能學習頂尖學者的思維模式,因此我一開始總是花許多時間在課上。我從課上收穫到不少知識,同時學會了積極和主動的學習方式,並把他應用到課堂外。過去幾年內對我影響最大的啟發都是從課堂外學到的(書本、交友圈、實際經驗等等)。

今天我就來跟你聊聊這些大學裡不會教你,但是卻攸關你的未來和幸福感的東西。只要你能建立良好的健康觀、道德觀、理財觀、人際觀,你就已經在幸福的路上啟航了。

基礎篇

  1. 能夠提出好問題:我在給你的第一封信裡提到提出好問題的重要性。好的問題不僅能讓你有效吸收大學裡聰明的人們的智慧,更能讓你釐清跟聚焦自己的思路。除了一般的課堂參與,我建議你多去參加自己領域外的研討會,挑戰自己透過問問題來了解一個新的領域的能力。我自己利用這個問問題的方法有效的了解了政治學和哲學,也把這個技巧成功運用到面試和工作上。
  2. 有說服力的寫作:這點有別於一般的學術寫作,不是要你去研究報告一個非常艱深的領域,而是化繁為簡,把核心價值清楚的表達出來。這邊我建議你從Jeff Bezos和Warren Buffett寫給股東的信開始,把重點放在他們的邏輯架構,以及他們怎麼把複雜的商業決策解釋給一般大眾聽。
  3. 與任何人聊天:和別人聊天沒有那麼難,重點是把自己講話的filter降低。你平常習慣先把所有東西都想清楚了才講話,這樣的謹慎很好,但也讓你錯過了很多可以參與討論的機會。我建議你可以更早的把一些想法拋出來,這樣你分享的資訊不僅能給別人更多機會搭話,更能讓別人與你產生共鳴。至於filter要拉到多低是一個藝術,我建議你在一些low stake的場合重複試錯,找到一個自己舒服的程度。
  4. 選擇一個伴侶:這會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我建議你好好利用大學時間與不同的人相處,藉此找到自己在意的特質,這樣你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
  5. 學會做決策:想要在做決策上有所進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你的想法寫下來。我建議你開始把自己每天的大、小決策給記錄下來,並在適合回顧自己的表現。當你建造了一個決策系統,一切都會變得輕鬆許多。
  6. 做好個人理財:當你能儘早擁有信用記錄,生活將會變得便捷許多。
  7. 冥想:很多人誤以為冥想是要我們清空腦袋,但想要人腦沒有思緒就像叫人類不要呼吸一樣困難。對我而言,冥想讓我傾聽內心的聲音,緩減生活上不必要的distraction,並且把內心深處的力量發揮出來。如果你只想要挑一件事情做,那就是開始學習冥想。冥想的目的不是讓你精通冥想,而是讓你精通人生。
  8. 健康學:美國的食物添加非常多的糖分,因此導致社會上嚴重的肥胖問題。然而,你不需要和我犯一樣過度吃飯的錯。我建議你從基本的營養學著手,搭配健身方法,並學習烹飪健康的飲食。

進階篇

  1. 談判學:最好的談判並不是讓對方難堪,而是利用同理心和心理學去了解彼此的看法,並製造出雙贏的機會。
  2. 公開演講:我大學的speaking coach告訴我,任何一種對話都是公開演講。演講的學問包含你的儀態、語氣、和清晰的口齒,這絕對是進階篇裡最實用的技巧。
  3. 銷售:銷售的本質就是說服,這點和談判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隨著你的年齡增長,銷售的技能越顯重要。以工程師為例,你剛開始工作幾年可能可以自己拼,但是隨著團隊的規模擴大,你便需要得到團隊和stakeholder的buy-in。
  4. 人文知識:在你接觸的人、事、物越加深和廣之後,建立一個世界觀就變得越加重要。我建議你多接觸時事、宗教、異國文化、以及一些人類的重要社會脈絡。我自己在大學時學了中東、南美、非洲、印度等文化。這不僅能加深你的文化底氣,更能讓你了解其他人是怎麼思考的,以促進更好的協作機會。
  5. 獨立生存 :留學生大部分的時候是孤單的,因此你若能享受與自己共度時光,培養強健的心理素質,將會對未來非常有幫助。
  6. 懂得休息:這是我一直在學習的課題,不過你這一點做得非常好,希望你能在忙碌時也能持續保持!

今天和你分享了這些受用終身的技巧,希望你能利用開學前的時間好好練習,並在大學期間不斷精進。

今天先聊到這裡,我之後將會對尚未闡述的主題做進一步的討論。

有效大學選課指南

我剛上大學時,有一種虛榮心,認為最難的課就是最好的課。我沒過多久後發現,這些所謂的難課有一半是因為教授不太會教,因此上起來吃力也不是沒理由的。除了挑難課之外,我也把專注放在主修內的課,在大學前兩年除了寫作課之外,都是電腦工程、數學、經濟的。

這樣我雖然很“高效”的在大二完成了電腦工程的學位,卻因此很疲累也錯過很多好課程。於是,我大三開始就開始有策略的去找需要大量閱讀與練習,並且有頂尖教授指導的課。以下幾堂課對我的思想有很大的啟發:

  1. Barbara Tannenbaum’s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幫助我有效提升說話能力
  2. Sreemati Mitter’s Understanding the Middle East 提供我一個全新的世界觀
  3. James Morone’s City Politics and American Culture and the City 幫助我從根本上理解美國政治與社會文化

除了這些之外,你也應該找一些挑戰你的語言能力和思維邏輯的課。以科目來說,這包含理科的數理邏輯、信息論,也包含文科的法律、政治、歷史。他們將會對你的長期發展大有幫助。


選課迷思

  1. 選最有名的教授?很多教授很會做研究,卻不一定很會教書。像我們Brown有個物理諾貝爾獎的教授,他的學生都不喜歡他的教課。評判課程好壞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同學、學長姐或是看學校課程評論網站上大家對教授本人的評論。請注意,即使一堂課有不錯的評分,教授如果換了,效果也可能會有落差。
  2. 先上完主修的課?我從大二開始就很想提早畢業,因此我想早早把課修完出來工作。然而,我後來發現Brown的“提早畢業”还是需要你付满四年的學費。因此,我開始放慢腳步,努力去找大學內最好的課。我建議你可以抱著Explore vs Exploit的態度,花至少30%的時間去嘗試你不了解的領域,找尋新的興趣,剩餘的時間專精在你熟悉的科目上。假設你一個學期上五堂課,那你可以安排兩堂的探索課。
  3. 再無聊也要去上?如果有一门課是必修,但是教授卻教的不好,我會盡可能的跳過他。我建議你可以直接跟Advisor聊聊,嘗試用更進階的課代替這個必修,或是直接跳過。我自己就用這個方法跳過了應用數學系的基礎課。如果不能跳過,那我建議你去網路上找好的教授學習,像我有幾堂數理課都是依賴Caltech或MIT的網課。最後,我建議你找幾個會去上課又可以依賴的朋友,互相學習,並確認自己沒有錯過什麼重要的東西。

有效的排課計畫

  1. 當你確定主修後,清楚的列出所有必修課。
  2. 弄清楚每一堂課的的頻率(每學期/每隔一個學期/每隔一年)和已被排課教授的教學品質。
  3. 如果有一堂課是基本必修(prereq),那你可以看下學期的教授有沒有比現在的好。如果有的話,你可以晚一個學期再上。
  4. 如果是一堂高階必修,那你可以等一到兩年。我自己有一堂高階必修課我一直等到大四才上。因為他不是任何課的prereq,所以這樣做並沒有其他影響。

希望我的選課邏輯對你有幫助!

在美國大學裡怎樣高效的學習

布朗大學四年的學習經驗

我不喜歡被動的接受知識,因為這些知識在沒有使用之前,只不過是潛能。只有通過反覆咀嚼,才能把它們內化成有用的東西。

大課大部分都是簡報式的教育,因此我會盡量避開選這些課。

而小課通常是討論互動型的,你會從中得到特別多的反饋和insights,因為我會特別關注這些課,並選最intense的,因為這樣的付出才能帶來最快的進步。


我今天來分享四年在布朗的經驗給你們:

理科

  1. 通常是大班的單方面授課:為了讓班上所有人都能聽懂,這些課通常步調比較慢,自己看課本還學的更快、更深入。我選擇先苦後甘 :在大學頭兩年修完所有“無聊”但是“有用”的數學系、電腦科學系的課。
  2. Project是最有效的學習途徑:儘管他們非常耗時。大一的時候我就花大量時間從無到有編寫了搜尋引擎、編譯器、西洋棋的人工智能等程式。這些完整的Project經驗讓我在大一就獲得了Google的實習機會。

文科

  1. Liberal Arts的課真的很讚:我有點後悔自己大一、大二太注重“務實”的課。雖然累積了許多厚實的數理、金融、寫程式的能力,卻對人文素養了解甚少。因此,我從大三開始每學期都至少要選一兩門文科的課,涉獵政治、哲學、藝術等學科,並把握每個與教授和同學的討論機會來學習。他們多元的文化種族背景讓我獲益良多。
  2. 非常多的閱讀與寫作的鍛鍊:像我現在在上的Seminar (American Culture and the City),每一週都要看一本美國政治文化的經典著作,期末作業則是寫一篇至少25頁的文章。雖然辛苦,我卻很開心可以透過寫作,把冷硬的知識吸收、轉化成知識的載體。

知識就像那些野生的神奇寶貝,你就算叫得出他們的名字,他們也不是你的,你只有花時間跟他們對戰並馴服他們,他們才能為你所用。

而當你把這些知識落實到生活中,日積月累,你就能改變你的人生。

美國學生的數理能力真的不如亞洲學生嗎?

談談中美教育的差異

我在來美國之前,經常聽到大家說美國人的數理能力很差,很多高中生、甚至大學生的水平都比不上亞洲這邊的國中生 。


以美國大學入學考試來說,SAT和ACT上的數學問題更是亞洲的小學、初中程度,因此我們難免會認為美國學生的數理能力不好。

然而,每年舉行的學術奧林匹亞競賽,美國總是拿下非常多的金牌。我們也知道美國有世界水平最高的大學,以及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觀點似乎很難解釋,我想跟你分享我的觀點以及在美國的親身經驗。

我的亞洲教育

我在台灣讀過私立小學、公立國中、以及公立高中,感覺這些體制的教育水平其實沒有差很多。可能是因為有統一的課綱,所以大家教的東西都差別不大。唯一不同的是,私立學校喜歡超前進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塞給學生更多的內容,以為這種國一上完國二、國二上完國三的短期超越能把學生培養的更厲害。

以我的經驗而言,我從小就開始“超修”課程,被安排超前學習比我高兩、三個年級的課程,因此我可以在學校裡免修一些科目。然而,我並不覺得這樣的超前學習對我有什麼實際能力的提升。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些知識我不會馬上用到,因此學的時候會抱著“聽過就好”的輕鬆心態,而不像其他學長姐一樣因為有考試的壓力會重複演練。這樣的結果導致我對所有看過的知識都沒有深入了解,因此免修考試前我都還要再花上幾週時間拼命練習,強記下解題模式,一旦考完試通常也就不太記得了。

雖然我可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這個現象點出了亞洲教育潛在的問題。我們花非常長的時間做題目演練,埋頭苦讀背下一堆東西。然而,我們可能連一個完整的證明都寫不好,公式背後的原理也講不清楚,更不能夠把知識點串連起來。多年下來這樣的教育就會導致我們腦子裡記了很多東西,考試時反應敏捷,但論及創造力就遠不及細解慢嚥、扎實打基礎的美國學生。

有趣的是,當我高中開始忙著做許多活動時,讀書的時間硬是被縮的很少,根本沒時間刷題。這個限制迫使我去尋找更有效率的方式去吸收知識,這才使得我開始從知識的源頭下手,透過自行推演來理解各學科,因為這樣我不需要做什麼題目,就可以從幾個大原則推出解題方法了。

美國基本教育

在和你聊美國的教育前,我必須點出一個大家通常不會想到的點。美國其實不只貧富差距大,教育水平也相差非常大。上流的中小學校師資媲美長春藤名校,而最差的學校只要求學生不犯罪就好。這次的新冠疫情也凸顯了這個問題。我們驚訝的發現,學校其實是許多學生賴以吃飯的地方,當學校關閉了,很多學生在家是吃不飽飯的。

就如我前面所說,亞洲學校的資源分配是比較平均的,大多數學校的分數可能集中在60分到90分之間。然而,美國的學校資源分配卻是從10分到100分都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因為美國並不像台灣有所謂的十二年義務教育。這邊的學校是由家長支助的。這邊的私立學校學費非常昂貴,而公立學校則是用學區內房屋的地稅和各方捐贈支撐的。這樣就會導致好學校所在的區域房價非常高,學生的資源充裕,家庭背景也比較好。

以矽谷為例,這邊最著名的私立學校叫Harker,他們每年的高中基本學費是5萬美金,而且由於競爭激烈,連幼稚園入學都需要面試家長。除了私立學校之外,這邊南灣幾所著名的公立高中不僅入學有限制特定Zip Code,許多學校甚至會把沒有擁有房子(住apartment或是condo)的家庭排開,讓他們去其他學校。因此,不管是私立還是公立,好學校都會要求家裡有一定的水平。

以我的大學朋友為例,他們在高中時就已經讀過了半數以上我們哲學系的經典了,在課上自然答辯如流,寫作涵養也非常高。我高二時的暑假有去美國東岸一所著名的Phillips Academy上暑期課程,上了他們演說和寫作的課程,對我寫作和口頭表達有了顯著的提升。

除了人文素養的培訓,好的學校也會適性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他們能挖掘自己的長處。因此,我們經常能看到許多年紀輕輕的音樂、運動、辯論、科研的天才,這都是美國教育長期投資的結果。


所以,美國看似平均數理水平不高,其實是因為最好的資源都集中在少數的人身上。而這些長年被培育的菁英,也成為了未來諾貝爾獎得主的候選人。

最後,亞洲的學生雖然數理考試水平高,但寫作和口語表達真的不好。而在未來工作上,你可能不需要每天解題,但你卻需要每天與人溝通。

因此,在未來的學習中,重視科學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將會是關鍵!

美國生活大小事

美國大學流行的“Freshman 15”,所謂“大一新生入學會快速增15磅”,其實不是什麼迷思。這背後的原因是很多人原先沒有自己打理伙食的習慣,大一宿舍也很少有廚房,因此一進學校的自助餐食堂就會像失控的豬,沒有節制的亂吃。我自己大一時就因為經常熬夜唸書,念完就去樓下的甜點店吃餅乾,一不自覺的就吃掉五六個超甜的美國大餅乾,再加一點很甜的水果,一個學期下來想不胖也難。

美國的食物大部分都不好吃,好吃的那些通常花費不菲。聽說你最近開始下廚了,真不錯。雖然從喜歡的食物開始做很好,但我建議你不要期待你之後可以每餐吃牛排,過多的紅肉不但會讓你膽固醇指數升高,也會讓你的荷包失血。這邊跟你推薦詹姆士的YouTube視頻,作法非常簡單,味道也非常可口,我大部分的食譜都是從這裏學到的。

另外,我也建議你開始去超市逛一逛,我自己來美國前並沒有自己去超市選菜的經驗。還記得我第一次去美國的超市,看到蝦子是黑色(而不是紅色)感到很訝異,還有認不出炒熟前的青菜。如果有機會,我建議你趁這段時間去學學怎麼分辨食物新鮮、好壞的技巧,不然你就算去了超市也不太確定要買什麼。如果你還是學不太會,我建議你直接用FreshGoGo,你可以直接在App裡選好你想要的東西,他們會直接從紐約的華人運貨中心寄來你學校,食材的處理方式也比較中式。

這邊我想跟你分享幾個健康飲食的Tips:

  1. 學習基本營養學:花點時間學習什麼食物是好的,建議你去Whole Foods買Organic Food,多吃Avocado、Kiwi、Blue Berry、Salmon等等。
  2. 減少攝取糖分:美國的所有食物都有過多的糖分,這是公衛危機很大的一個因子。遺憾的是,很多食物公司都會請大學做研究來打煙霧彈,因此這個問題始終沒有被妥善的解決。
  3. 規律作息:這是我一直到大二才慢慢學會的,但擁有規律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不僅能讓你更健康,更會讓你更有精神。

假設你想念台灣的食物,可以先從台灣帶一些喜歡的乾糧來,像是一蘭的拉麵等等。你的學校附近也有韓國超市H Mart,裡面可以買到很好的肉。另外,你也可以透過Yamibuy.com買到亞洲零食。

我最不喜歡東岸的冬天了。這邊感恩節後會開始下雪,一年大概長達8–10個月都很冷,每年有兩三個很長的下雪期。

因為天氣比較冷,我建議你準備秋季的衣服,以及一件及膝的雪衣。不過這邊因為室內暖氣很強,所以你只有一、兩件大衣就好了。

我自己除了大一被分配要有室友,其餘時間都是住單人房,這真是再好不過的決定了。這樣不僅很自由,更不用經常被多餘的事情干擾。

假設你要找室友(或是之後要轉租),請記得千萬不要找來路不明的室友。不然未來出問題後,你不僅生活痛苦,可能還要為對方負責。另外,請你一定要與室友一同擬定室友公約,你不願意做的事應該約法三章

  1. 你跟我一樣都會對寵物過敏,所以要避開寵物
  2. 寫清楚家裡的家務分配,包含倒垃圾、浴室、廚房等地方的清潔
  3. 確認公用地盤念書,以及劃清私人領域
  4. 帶朋友來要詢問對方方不方便,我大一有一次隔天期末考,半夜讀完書回到房間還被鎖在門外,弄的精神很不好
  5. 帶朋友回來可以玩到幾點/能不能過夜/長期借住
  6. 最後,若你相信這個人,可以適度的彈性放鬆

建議你提早去把台灣的駕照轉過來,美國的駕照就像ID一樣,平常很經常會用到,搭飛機也可以直接使用。當你有了美國駕照後,未來去其他州也可以直接轉,不需要再考試。這邊要注意的是,美國的DMV行政效率非常不好,所以越早辦越好。

在Cambridge/Boston我不建議你開車,因為找停車位很不方便。當你搭Uber/Lyft的時候,盡量找熟人同行,不要落單,因為大城市的司機背景比較雜一點。

醫療

雖然美國大學會提供免費的流感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應,但他們也會要求學生在美國當地擁有健保。學校的健保費用通常都會是外面的5倍,但內容卻沒有好多少,因此我從大二開始就自己在外面找健保。另外,我自己還是比較熟悉台灣的醫療環境,因此假如能在台灣做好健康檢查之類的,可以優先做好。

希望今天這些對你有幫助!

美國人的五個特點

今天我來跟你聊聊美國文化。美國是一個種族多樣性非常高的一個國家,因此很難簡單的概括“美國人怎麼樣”。讓我用以下五個方面跟你論述。

愛投資也愛花錢

美國人平均投資金額很大,養老基金很多都是以投資的模式管理的。以工作上來說,許多公司會有限度的1:1 Match你投資在401K的養老存款。以個人方面,你可以每年將收入投資在IRA裡面,等到60歲以後沒有(不再)工作時再取出來,這樣你就可以以很低的個人所得稅率提領。

雖然有這些很好的福利,但社會上也有40%的人是收入低於每個月1000美元。前民主黨總統競選人Andrew Yang因此提出Universal Basic Income,給一些美國人每個月1000美元的零用錢。

而美國人的消費集中在節日的購物(年底的黑色星期五),也體現在經常外出吃飯、開派對、旅遊上。雖說如此,大部分的學生還是蠻節省的。大學也為追求多元性,經常能看到各種經濟背景的同學。學校對大部分的活動都會提供贊助,年度舞會門票也很便宜。朋友生日時通常送一張卡片就足夠,只有很親近的朋友才會送好一點的禮物。

致力追求幸福感

在美國獨立宣言裡面,Thomas Jefferson點明了三大人權——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這個對幸福感的追求,某程度上導致了很高的離婚率和再婚率。如果結婚後過的不好,離婚再找下一個對象就好了,不會跟自己過不去。這一點可能跟中華文化對婚姻的忠誠相差很多。

由於離婚率很高,有許多家族會透過Trust(信託)分配財產,並要求後代結婚前要簽訂Pre-nup,來保證家族財產不會因為結婚離婚而被拿走。當然,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有簽署,Jeff Bezos離婚時就給前妻分了一大筆財產。

獨立自主

你不會在美國看到“女強人”這種說法,道理就像你不會說“男強人”一樣。我自己在工作上從來都沒有遇過所謂的性別歧視,因為HR對這方面特別重視,被投訴者很可能會被嚴厲懲處甚至撤職。

另外,美國小孩從16歲考取駕照之後,就會自己開車上學,或和朋友出去玩。大學期間很少人住在家裡(即使在同一個城市)。因此美國人從小就被訓練出獨立生活的能力。

蒐證打官司

在美國,如果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時,通常會去找一個有權威的第三方裁決。因此,如果你將來遇到任何糾紛,第一時間拿起手機錄影蒐證。記得要光明正大的錄,不然這個證據會失去法律效力。只要有證據,到法庭或調解機構上自然會得到判決執行。

另外,萬一你將來遇到了車禍,在蒐證的同時馬上打911,跟警察訴說發生的情況,並向對方索取保險公司的信息,千萬不要浪費力氣和對方爭吵。這裏你要確認聯絡方式和姓名,不然如果對方給你假的保險公司信息,你就很難收到賠款。如果真的發生這種事了,可以去法庭解決。

不跟自己過不去

美國人在幫人之前,會確認這件事情會不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同時也不會幫別人做一些為難的事。舉例來說,推薦別人到自己公司沒問題,但把一個能力不怎樣的朋友安插到某一個職位上就很為難了。

另外,對於專業律師、顧問、會計師等諮詢服務,就算是朋友也都是需要付費的。當你尊重別人的專業,別人才會尊重你。

最後,假如你遇到很吵的鄰居,是可以報警的。我大二時,宿舍對面的學生經常在我睡覺時間開派對,於是我就直接打電話給學校警察來讓他們安靜。大四時我在外面住,樓上開派對太吵我也會打電話給City的警察局,請他們來處理。這邊要注意的是,你不要打911,那會佔用公眾資源,而應該打當地警察局的行政電話來處理這種事。


今天跟你分享了這些美國人的這些特點,希望能幫助你更好的融入美國社會!

怎麼找到生命中的貴人

過去幾年很多人問我怎麼找Mentor或是能不能當他們的Mentor,因此我想藉機跟你聊聊這個問題。雖然我從來沒有聽過你問這個問題,但是我想你可能偶而也會有這個想法,只是沒有去做什麼行動而已。

充分的利用現有的機會

美國大學有非常多的Mentorship Program,MIT自然不例外。不管是學校、學系、或者是社團設計的Mentorship Program,我都建議你積極參加,因為這是難得的可以“理所當然”的遇到貴人的機會。

這些有系統的Program在大公司或是大學單位裡最有效,因為對方是過來人,所以他們能夠感同身受,分享經驗,讓你少走彎路。尤其當他們從你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時,大部分人都會情不自禁的傾囊相授。

大方的貢獻你的能力

大二時,我們學校一個知名的校友(年輕時賣了公司給Google和Facebook,後來成為知名的天使投資人)想要回來幫學生做Software Engineering Interview的訓練,並且想要找幾個同學幫忙面試。這個活其實蠻累的,一天要面八個小時左右,然後連續面幾天,不過我因為對這位校友的背景很感興趣,就決定幫忙了。

因為是Software Engineering的面試,因此這位校友要求所有的面試官都要上過一門高階演算法課。然而我沒有上過那門課,但是我自信滿滿的跟他說我所拿到的Software Engineering Internship的各種Offers,因此絕對有能力。他當時有點半信半疑,不過還是勉強同意讓我幫忙了。

有趣的是,參加模擬面試的學生裡面一半是嚮往Software Engineer的工作,而另外一半的其實真正想要的是Product Manager的Offer。後者參加的原因是擔心自己沒有工程師的經驗會拿不到PM Offer。因此我就很彈性的看他們想練習什麼技巧,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鍛鍊。

那幾天做下來雖然很累,但是同學們的反應意外地好,當那個校友接到那些反應時,他就傳了訊息跟我說他大大低估了我,然後非常好奇我是怎麼做到讓大家讚譽有加、收穫滿滿的。除此之外,他還把我推薦給他在矽谷的幾個PM領導,並且告訴我未來需要資金時直接跟他說,他非常樂意投資給我。之後,我去歐洲旅遊時也有去拜訪他們,他也給了Chris非常好的Career Advice。

回頭看這個故事,我其實起初根本沒有期待任何回報,只是覺得有一個可以貢獻我的能力來幫助別人的機會很不錯。然後我漸漸發現,越成功的人越是大方,一旦他們發現你是一個值得投資的人,他們會非常樂意幫助你。除了這個例子以外,我還有遇到非常多如此照顧我的人。我從來不曾用Mentor來定義這層關係,因為他們很多都變成了我年長的朋友。

不要問別人能不能當你的Mentor

Mentor這個詞意味著單方面的知識傳播,有一個善心人士大方的貢獻自己的經驗給你。然而,這種單方向的付出並不長久,這種一次性的詢問也很難達到實際的效果。如果你希望經營長久的關係,你必須展現出互惠的條件

Facebook的營運長Sheryl Sandberg在Lean In一書中清楚的寫道:

The strongest relationships spring out of a real and often earned connection felt by both sides. Instead of telling young people, ‘Get a mentor and you will excel,’ we need to tell them, ‘Excel and you will get a mentor.’

這跟賺錢的道理一樣,與其跟乞丐一樣伸手跟別人要錢,不如把重點放到自己身上,思考怎麼利用自己的價值去賺錢。應用到找Mentor身上,就是不要去問別人能不能當你的Mentor。當你能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別人自然會來幫助你。如果你想直接找人幫助你,那最有效的方式是Hire a Coach。

尋求雙贏的契機

除了表現出極大的潛能,更進一步的方式是展現出你能夠為別人貢獻什麼價值,吸引別人來主動幫你。我建議你多關注你想要學習的對象的活動,當你看到有機會能幫助他們時,主動的提供資源幫助他們。當你做出比一般人above and beyond的付出時,自然會吸引到對方的注意,建立堅實的關係。

因此,當你想要找別人當Mentor時,先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 你對這個人做出了什麼貢獻?
  • 你對自己的成長投資了什麼?

當你能專注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並幫助別人成功時,貴人自然會不斷找上門來!

祝 進步

怎麼能在美國合法的工作?

Disclaimer:我這邊只是分享個人經驗,如果你有法律上的問題請諮詢律師。

如果你是國際學生,想必你已經看到美國移民署在星期一宣布的一項新的政策,對於只提供線上課程的大學,移民署將會停止簽發國際學生的簽證,而人在美國的留學生則必須離境。

這逼得留學生必須冒著受感染的風險去找有線下課程(Hybrid)的大學,否則就只能離開美國,或是非法逗留(其實美國歷年來對非法移民的檢測機制一直都做得不好)。這項新政策不僅逼迫學生要在健康與學校間做選擇,更讓很難買到機票的留學生走投無路。

這個看似對留學生極為不利的政策背後其實是在逼大學重開。因為國際學生的學費是學校一大收入來源,這個政策將會逼得大學在損失大量經費跟冒著公衛危險開放大學中選擇。

若大學迫於壓力重新開放,這將能帶動當地經濟的重新開啟,進而挽救川普的經濟支票。為此,哈佛和麻省理工聯合起來上訴,阻止川普政府這麼做。

有些學生問我要不要趁這個時間take a gap semester,但這將會影響到CPT(在校生實習)的核發,因為CPT的要求是必須要上完一整年的課程,如果你是即將畢業的學生,可以在畢業之後啟用OPT,而這個gap semester不會延遲你的畢業時間,那你就可以不用擔心的去take a gap semester。


其實美國學生簽證的麻煩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我今天就來跟你分享國際學生怎麼能在美國合法工作。如果你是美國公民或是綠卡持有者,以下都不用擔心,你們基本上是「自由身」。

替自己工作

國際學生來美國是使用學生簽證,而學生簽證的目的是讓你讀書。不過,我有認識不少人自己創業,至於要怎麼做,這個過程非常繁複,留到之後說。

替別人工作

不管你要為自己還是別人工作,都需要一個合法的簽證。沒有合適的簽證,你不能做freelancing、contracting、generate revenue,甚至免費幫別人工作都不行。

如果你真的很想創業,可以考慮創辦非營利組織Nonprofit,這就沒有這個身份上的限制。

怎麼取得合法工作的身份

  1. Green Card Lottery:每年美國政府會舉辦Diversity Immigrant Visa的Lottery。我從大一開始每一年都有參與抽獎,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抽到。雖說如此,Brown好像每年都有1–2個學生被抽中。
  2. 在校生可以看看學校有沒有提供CPT:每個學校對CPT的使用有不同的規定,總共可以有12個月的工作期,但有些大學會規定只能讓學生使用兩個暑假。如果你沒有辦法取得CPT,你可以在學校擔任助教、實驗助理、顧問等工作。如果你沒辦法在大學使用CPT(像是之前的Yale和Princeton),你可以考慮提早啟用OPT。
  3. 畢業後使用OPT:當你從美國大學畢業後,你可以有12個月的OPT。如果你是STEM Major(我們大學的經濟系也算),你可以再有24個月的STEM OPT延長,總共可以工作三年期間。不過因為OPT是沒有移民傾向的Visa,所以你若想要長期留在這邊,你應該考慮H1-B或是創業者喜歡使用的O-1 Visa。
  4. H1-B Visa:大部分來美國工作的人都會轉到H1-B Visa,每年都有機會抽,大學畢業開始就能抽(Google大四就幫我抽了),每年抽直到抽到為止。
  5. L-1 Visa:如果你的公司有美國之外的分公司,你可以去國外輪調,然後再透過L-1 Visa調回來。回來之後,你會拿到dual intent(能有移民傾向)的工作簽證。
  6. 綠卡排程:當你有了dual intent移民工作簽證(像是前述的H1-B或是O-1)之後,你可以進入綠卡排程,依你出生國家的排序等待綠卡。每一個國家的等待期限不一樣,像是中國的等待時間就特別長,印度的則更加漫長。

今天跟你聊了一些在美國合法工作的簽證和獲得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How useful was this post?

Click on a star to rate it!

Average rating 0 / 5. Vote count: 0

No votes so far! Be the first to rate this post.

Thank you for your rating!

Tell us how we can improv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