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跟你想的不一樣

真確(Factfulness)讓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我在兩年前的今天在飛機上翻開了Hans Rosling的《Factfulness》,一直到六個小時後下飛機。

Rosling以他多年走訪非洲和世界各地的親身經驗,以堪比專業機構的第一手資訊,來和我們分享他所看到的世界。(這本書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十萬個為什麼》)

Factfulness by Hans Rosling

這本書的開篇非常獨特,向讀者提問了很多類似以下的問題。我們來看看你回答的怎樣?

  • 在低收入的國家中,有多少比例的女生上完了小學?
  1. 20%
  2. 40%
  3. 60%
  • 全世界的平均壽命是多少?
  1. 50歲
  2. 60歲
  3. 70歲
  • 全世界有多少比例的人能使用到電力?
  1. 20%
  2. 50%
  3. 80%

以上問題的答案其實都是3,也許你和我(還有大多數人)一樣,都估算的比較悲觀。

事實上,世界每一年都在進步。

在過去20年裡,全球極度貧窮的總人數已經減半。全球僅剩9%的貧窮地區,平均壽命已經上升到62歲。那為什麼很多人感受不到世界的顯著進步?

作者發現大多數人都把世界想像的比事實上更可怕、更暴力、更悲觀。為什麼我們想像中的分化比實際更大?

原因可能有以下這些:人腦傾向於放大悲慘事件的特性、新聞媒體喜歡煽情或是嘩眾取寵的報導、或是我們內心不好意思說別人已經過的很好了。

作者認為,一個主要原因來自於二元思考的方式的傾向(好與壞、英雄與壞人、政治裡最常出現的Us vs Them)。我們總是習慣尋找一個講起來舒服的故事,把不熟悉的事物化作他們。

事實上,世界並不存在一個鴻溝。

專注於極端值並沒有任何意義。以貧富差距來說,媒體總是過度報導億萬富翁和街友,忽略了位居大多數的普羅大眾。因此,我們鮮少在頭條上看到一個普通的家庭幸福快樂的吃著晚餐。

類似的,我們習慣用簡單的二元論來觀察和描述這個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y) vs 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

然而,這並不能捕捉這個世界的真相以及局部的進步,因為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有著巨大的差距。

因此,作者以國家的平均收入,建立了以下四個階層:

各個階層的人數、開銷(美元)、生活水平
  1. 第一階層:全球有10億人沒有鞋子,因此汲水都有困難,小孩更是無法上學。
  2. 第二階層:全球有30億人可以滿足基本生理需求,讓小孩上小學,以及施打疫苗。
  3. 第三階層:全球有20億人可以以摩托車代步,讓小孩接受高中教育,雖然完成率可能不是很高。
  4. 第四階層:全球有10億人可以搭乘汽車,並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

這個知識框架刷新了我對世界的認知 — — 儘管我有去過柬埔寨的村落蓋房子,也去過雲南的山間蓋牛棚,我對這個世界知道的還是太少了。

最好的認識世界的方式還是旅行:實地的去當地的大學上課、到醫院參觀、走訪村落、與居民交流。少點先入為主,多點聆聽,讓對方好好訴說他們的故事。

另外,這個打破二元論的思維同樣應用於政治、社會、生活。與其過度專注於極端值,不如以科學的方法蒐證,建立更完整的體系,以反應大多數人的生活。

這本書不但顛覆了我的世界觀,讓我知道世界比我想像中的更好,也提供了一個新的知識框架,讓我可以更客觀的去評估現實。希望他也能帶給你一點改變。

How useful was this post?

Click on a star to rate it!

Average rating 0 / 5. Vote count: 0

No votes so far! Be the first to rate this post.

Thank you for your rating!

Tell us how we can improv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