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你是領導者還是受害者
All it takes is a mindset shift
在舉辦了幾次有關優化生活的私董會討論之後,我發現了一些大家常提出的問題。 今天我想探究這些問題背後的一個關鍵思維模型:稀缺性(Scarcity)。
稀缺性這個概念來自我們的爬行動物大腦。 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四處尋找食物,因此他們傾向於吃任何可以下肚子的東西。 但是,如果我們將相同的原則應用於當前的社會,我們將因暴飲暴食而肥胖。 稀缺性的思想方式不只影響飲食,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思維方式深深植根於消費主義時代。
商業上的稀缺案例
當我們將稀缺性與信號效應(Signaling)疊加在一起,我們就能看到企業利用人類追求地位(status-seeking)的本性,賺取巨額的利潤。許多奢侈品牌都會利用人類的稀缺性思維來打造高檔的產品。一個著名的例子是Hermès的柏金包。除了基本的“一人每年限買一包”規定之外,Hermès還會打造設計師限量版,讓所有人一“包”難求。許多忠實的客戶會無所不用其極,利用身邊的所有人脈和渠道去“尋包”。
另一個例子是米其林三星級餐廳,例如Chef Thomas Keller在Napa開的French Laundry。他們即使收取了高額的訂金(每人325美元),也總是一座難求。而那些“幸運”訂到位子的人,會說服自己這是獨一無二的經歷,因而不惜大傷荷包吃一餐。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美國頂尖學校,中學的Philips Exeter & Philips Andover、大學的常春藤聯盟、研究所的哈佛商學院都是典型的例子。
稀缺性本身沒有什麼不好,甚至還經常是很好的商業策略。然而,當這個稀缺性心理被內化成了受害人(Victim)心理,讓人恐懼甚至厭世,就很不好了。
受害者心理(Victim Mentality)?
簡單來說,受害者心理是一種經常怪罪他人的心理。有這種心理的人經常怨天尤人,認為自己只能被大環境宰割,而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
與受害者心理相對的就是領導者心理(Leader Mentality)。受害者心理的本質是稀缺性,而領導者心理的本質是富裕性(Abundance)。
以下我就用“受害者”和“領導者”來簡稱。
領導者心理 VS受害者心理

- 力量(Powerful vs Powerless):領導者相信能力可以無限增長,因此他們會去挑戰自己抗拒的事情,並從中取得力量去改變現狀。相對的,受害者則是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抱怨中抑制了自己的能力提升。
- 選擇(Strategic vs Reactive):領導者相信生活中有無限的選擇權,因此對會用短、中、長期的計畫主導生活。而受害者則是認為自己沒有選擇權,因此只好被動的讓事情發生。
- 運氣(Lucky vs Unlucky):領導者相信運氣是能被主動創造的,而受害者看不到這一點,因此他們經常被動數著自己的不幸。
- 命運(Happen For vs Happen To):面對同樣一個挑戰,領導者相信挑戰都是有意義的,因此他們會去思考挑戰背後的課題是什麼。而受害者則認為這些是降臨在自己身上的隨機事件,所以他們會錯失了成長的契機。
- 冒險(Brave vs Afraid):領導者把目光投注在成功帶來的收穫,因此他們能克服恐懼、成就大事。相對的,受害者則是過度關注於失敗帶來的損失,因此選擇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不願意冒險。
- 資源(Invest vs Cost):領導者知道資源是無限的,因此會把資源的使用看成投資,思考如何透過這筆投資得到10x的回報。相對的,受害者則是認為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會斤斤計較的擔心每一筆花費。
看到這邊,你應該知道為什麼要從稀缺性心理轉換成富裕性心理了吧?一旦你能從稀缺性轉變為富裕性的心態,你的夢想就會在適當的時候成為現實。
請你想想,你是生活中的領導者還是受害者呢?
為什麼我不再設定目標
James Clear告訴你培養好習慣才是王道
為什麼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因為他們沒找到成功的關鍵。今天我要和你分享這本幫助我釐清和定義Productivity的書:Atomic Habits by James Clear。
以前,我總習慣在筆記本上寫滿各種目標。那些目標雖然可以給我指引方向,但他們卻是一些短視的終點。儘管完成目標的當下很開心,隨著我開始追逐下一個目標,快樂也很快的消失。
如果把目標比喻為一場短跑,那系統就是一場人生長跑。這些系統就是由一個個小習慣(atomic habits)組成的。當我開始著眼於建立生生不息的系統和優化系統裡的每一個小習慣,我變得可以從每一天的努力和進步裡體會到滿足感。

如果你每天都能比昨天進步1%,長時間下來就可以聚沙成塔,compound出驚人的成就。正如巴菲特的合夥人Charlie Munger所說的:
Spend each day trying to be a little wiser than you were when you woke up. Day by day, and at the end of the day —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 like most people, you will get out of life what you deserve.
怎麼建立好習慣?

James Clear在書中提到了以上三層的行為改變,而Identity對於習慣的影響最為深遠。Identity包含了你的認知、信仰、世界觀、偏見、假設,也就是你為自己刻畫的narrative。如果你有些長期改不掉的習慣,很有可能是因為你有一些identity conflict。
我自己就成功的透過Identity建立很多新習慣。舉例來說,我之所以可以洗冷熱水澡,不只是因為我想要更健康(I want to),而是因為我是(I am)健康的。我之所以可以每天寫作,不只是因為我想和你分享,而是因為我很有創意。
怎麼改變Identity
首先,你必須透過小的改變和進步來證明給自己看,因為只有打從心底相信自己能改變才有可能改變。當你有足夠的證據,你便能改變自己的narrative。
你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你要怎麼邁出第一步?
再來,請你認真的審視你的行為是否跟你想要變成的人相符。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減10公斤,那你看到餅乾的時候,應該告訴自己這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在審視的過程中,你可以透過Cue和Reward來鞭策自己。

- Cue:明確列出時間和地點的trigger。舉例來說,我的書房地上一直都放著瑜伽墊,每天看到他都很難忘記要健身。我的書桌上方就擺滿了書,一抬頭就會記得要閱讀。這個cue也可以幫助你在每一次轉換環境的時候改變自己。
- Reward:把習慣串連到美好的事物上。舉例來說,我冥想完就可以泡烏龍茶喝,我健身完就可以吃早餐,我寫完文章就可以看書。
以上是這本書裡關於建立好習慣的兩個highlights,書中還有提到很多其他的策略,如果你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在Amazon找到這本書。
祝 進步
P.S. 如果你對Narrative感興趣,我推薦你看看這篇文章。
選擇還是努力比較重要
前陣子有個朋友問我覺得選擇還是努力比較重要,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討論一下這個問題背後的兩個假設:
- 認為需要二選一:這和受害者心理上的稀缺性思維相同,這個立論似乎認為我們的資源有限,因此需要做一個取捨。然而,我認為選擇和努力都很重要。他們就像喝水和睡覺一樣,都是生命的必須品,少了任一項都不行。
- 想要找藉口安慰自己:如果沒有稀缺性思維卻仍然有這個問題,那可能是找藉口的徵兆。對於一個自認為努力的人,如果人生依然過的不好,可能就會推辭說是選擇誤導了自己。另一方面,我有一些非常聰明的朋友,他們知道什麼選擇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但是他們總是以自己太懶了為藉口。
很顯然這兩個假設都會限制我們的發展,而我的觀點是兩個都很重要。
10,000小時的努力
Malcolm Gladwell在暢銷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裡面提出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是你只要花一萬個小時專研一個領域,你就能得到不錯的成績。我之前有幸和Gladwell的朋友(紐約客的Editor in Chief)聊到這個理論。我問道:“這ㄧ萬小時並不需要是精湛的練習嗎?”他說原作者的意圖是“the simple task of doing”。另外他解釋道,一萬小時其實並不長,也就是六年左右的時間,而六年正是一般的PhD、Medical Degree的平均時長。
除了深度還需要廣度
去年David Epstein出了一本新書Range來駁斥Gladwell的觀點。更有趣的是,他們因此變成很好的朋友,這再次應證了即使在對立觀點的情況下,你也不需要二選一。Range的核心是說過於專精的研究會讓一個專家變得對自己的領域更有自信,而不是更有判斷能力。研究顯示,當一個專家說某一件事情不可能發生時,這些事情有15%的機率會發生。這是因為當你過度優化某一個工具時,你就會發生像Charlie Munger所說的:“當你手裡拿個錘子,全世界看起來都像是釘子”。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你應該要追求知識的廣度,透過跨領域的串連來創造智慧,以此訓練自己把既有知識應用到未知領域的能力。不過這並不是說專精的努力不重要,而是建議要先建立好廣博的知識,再做一個領域的專精。
選擇為什麼重要
假設你在想要騎車從A點到B點,如果方向選擇錯了,越努力反而離目標越遠。那我們來聊聊怎麼做更好的選擇。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打造自己的思維模型(Mental Models)。如果這個太抽象,那我建議你透過決策筆記來提升效率(影片裡面有附Notion Template):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兩方都很重要了,所以從今天就好好把握選擇跟努力吧!
保持快樂的秘訣
每天早上寫下10件感恩的事
朋友们經常問我怎麼能總是保持正向和快樂,今天我就來和你分享快樂的秘訣:感恩。
在順境中感恩似乎理所當然,然而在逆境中感恩同樣重要。當我在困難時,感恩讓我看到世界美好的另一面,帶給我源源不絕的正能量,以應對外界的混亂或危機。
我每天早上都會在“感恩日記”裡寫下10個感謝的人、事、物。以下是我今天寫下的感恩對象:
- 一夜好眠。
- 一杯熱烏龍茶。
- 一本極為好看的書。
- 早晨健身讓我鼻子通了。
- 冥想帶來的五個靈感。
- 熱絡的社群。
- 很棒的伴侶。
- 愛我的家人。
- 好吃的早餐。
- 美好的陽光。
從科學的角度說,我們的大腦裡都住著一隻享樂主義(hedonic adaptation)的猴子。這隻猴子總是喜歡追尋新的玩具,玩膩了就想要找下一個。這樣的循環讓所有的快樂都變得很短暫,好的事情似乎總是過眼雲煙,而腦中經常是負面的印象。
對於大腦這樣的bias,最好的解藥就是每天練習感恩。感恩就像是你的肌肉,需要天天鍛鍊才會變得緊實。這是快樂的人都深知的道理。
學者們也通過科學實驗證實了感恩是與幸福感最相關的元素。因此,我們可以透過“練習感恩”來訓練大腦發現美的能力。當你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好的事情上,你便能感到快樂。
你可以做的六件事
- 每天早上花5分鐘寫下5到10個感謝的人、事、物:“I am grateful for…”
- 每天晚上花5到10分鐘寫下今天發生的3件好事,重溫美好的感覺。
- 把生命中的每件事都當成一個禮物,調動感官去品嚐每一個美好的瞬間。
- 寫信感謝一些人,並親手把信遞給他們。
- 在遲到的時候,把“抱歉”取代成“謝謝你的耐心”。
- 在大自然散步時,大聲的說出你感謝的人事物。
祝 快樂
七個創造幸運的法則
跟大多數幸運的人一樣,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很幸運的人。
我出生在一個開放民主的家庭,家人從小就允許並鼓勵我表達自己的看法。不管我想說什麼,家人都願意聆聽。這樣的家庭環境也讓我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一直為我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讓我在良好的環境裡遇到特別的朋友。同時,他們也給了我一個超級聰明的弟弟,不僅陪伴我成長,更砥礪出我超乎常人的意志力,總能有十足的動力去達成任何目標。
長大後,我雖然在早期的創業上遇到挫折,卻因此比一般人更早的培養出對人際關係以及商場規則的敏感性。而後在生命中遇到許多賞識我的貴人,他們不斷的給我機會和督導,讓我學習和蛻變的更快。
去年暑假,一個我非常佩服的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本講製造幸運的書。我非常認同裡面的觀點,所以今天想來和你分享怎麼成為一個幸運的人:
- 承認好運:運氣好的人有一個共同點——把成功歸因於好運。比如說,賈伯斯(Steve Jobs)在他的傳記裡說到,他認為自己是被選中的那一個人。你可以從現在開始留意生活裡發生的好事,不要一味的以為那都是你努力應得的結果,而要仔細留意和感恩那些幸運的元素。
- 去人流中心:把握每一個機會去拓展你的人際網路,結交各種性格、背景、成就的朋友。這個道理就如同百老匯Alexendar Hamiliton裡說的be in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在職場上,你可以積極參與和你日常工作不直接相關的活動。在學校裡,你可以去不同的社團湊熱鬧。在人生中,你可以參與志工團、政治集會、興趣小組等等。維持那麼多的朋友不會太累嗎?不用擔心,你只需要做到讓別人知道你是誰,而並不需要跟每個人都變成超級好朋友。這些弱連結的人際關係(Weak Link)可能在不經意間派上用場。
- 學會冒險:如果你覺得你的好運不多,那可能是因為你太少冒險。你可以試著從生活中一些高回報低風險的事情開始培養自己的冒險精神。在感情、友情上也同理,唯一的區別只是你的風險從一個事件變成了一個人而已。我高三提出想要出國的時候,媽媽其實是不支持的。但是我意識到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此力排眾議、成功的申請到布朗大學並說服了家人。事後看回來那很明顯是一個超棒的決定。
- 懂得收手:在勇敢冒險的同時,我們必須懂得收手的智慧。比如說,著名的華爾家投資人彼得林奇(Peter Lynch)成功的秘訣就在於見好就收。另外,你要認清可能的最壞情況,從而避免做出一些挽回不了的事。
- 清楚動機:在冒險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失敗,其關鍵就在於誠心檢討,並從錯誤中學習。我建議你在決定leap of faith的那一刻,寫下你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這樣就算你走錯了,也可以回來糾正你的思慮不周。
- 謹言慎行:不講不必要的話,因為你不希望被說過的話而限制住。當你把大部分的思維過程留在內心裡面,你就可以以對自己最恰當的方式做決定,而不用擔心大眾的干擾或者評價。少話也能讓你少得罪人、成為更好的聆聽者。
- 多嘗試:幸運的人不管在順境或逆境中,都會不斷的嘗試各種途徑,因為在不懈的嘗試之後總會有一個是成功的。
祝 好運
關鍵的第一個小時
我們正處於一個動盪的時代,但這同時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時代。
這一個月,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經常聽到兩派聲音:一派主張利用精神超脫來積極的學習、投資、捐贈,另一派主張順應自然、休養生息。在這個病毒肆虐和經濟蕭條的時候,我認為儒家的中庸之道才是王道。
與其強迫自己選邊站,還不如問自己在這個時刻最需要、最想要的是什麼。如果我們過度的後悔過去或預測未來,我們將會錯過當下的課題。因此,我們應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傾聽自己的聲音、品嚐生活的小確幸、感受體內的能量 。唯有專心活在當下,你才能掌握生命當前最重要的任務,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很多時候,痛苦其實是讓我們改變的契機。順著生命Creation、Maintenance、Destruction的週期,我們即將看到秩序重整後的生機,而我自己也剛經歷了這樣的循環。
2017年是我的Creation — 創了第一個公司、拿到第一份夢想中的工作、遇到了未來陪伴我一生的人。
2018年是我的Maintenance — 掌握到生活的步調,平靜的穿梭於讀書、學習、工作之間,也無風雨也無晴。
2019年是我的Destruction — 體會到未來家庭的壓力,接著2020年快速搬離學校,眼看著未來幾個月在一夕間被打亂。生活上雖然多了一些不方便,但這也加快我進入下一個Creation的階段。
對我來說,今年三月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時機,因為我有多出來的時間和精力重新為生活定調。三月初,我在日記裡問了自己這個問題:
How do you want to pivot your life from this moment?
這是我將危機轉化為轉機的關鍵。我在過去一個月裡額外完成了七門線上課程,有效提升了思維邏輯跟了新的好習慣。另外,我也貢獻了自己產品經理的專長,和一群UCSF的醫生們研擬醫院的緊急措施,作品也即將在期刊發表。除此之外,我每天晚上也會花些時間和你分享我的思想。
我之所以能在這段時間有比平常更高的產出,是因為我決心要以可控的努力來對衝外界的不確定性。我發現只要能掌握好每一天的第一個小時,我就能保證一整天有充沛的專注力跟活力來應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和責任。
以下是我每天早上做的五件事:
- 清醒:身體經過一整夜的睡眠是很缺水的,所以我會先喝杯水,然後去洗一個90秒鐘的冷熱水澡。
- 鍛鍊:早晨運動可以釋放體內的Cortisol、Dopamine、和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修補腦細胞、增強新陳代謝、並給我源源不絕的活力。
- 冥想:透過Mindfulness解除當下的壓力、Meditation消除過去的壓力、Manifestation畫出未來的藍圖。
- 日記:寫下冥想得到的好想法、10個感謝的事物、20句肯定的話、以及5項今天要完成的事。
- 學習:花一個小時學習自己喜愛的事物,準備迎接美好的一天。
你也可以試著為自己的生活設計適合的算法。只要你能馬上開始做,持之以恆,任何算法都會是好算法。
祝 豐收
改變從反思做起
任何改變都應當從反思做起。危機就是轉機,如果我們能利用這個秩序重組的時代選擇創造,生活將會有很大的正向改變。
我在這段時間重新審視了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並相應的調配我的時間,從而得到了以下收穫:
- 重新審視生活上的挑戰,透過同理和感恩來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 重新檢驗友情,安排出更多時間給真正重要的好友。
- 開始思考怎麼幫助周遭的人、為社會創造價值,帶領團隊以Design Sprints優化醫院的業務。
- 開始思考怎麼把這段時間的所學應用到未來,並以文字紀錄下所思所想。
今天我想邀請你來紀錄你這個時刻的想法,請你在手邊的筆記本上寫下你對以下問題的答案:
- 做什麼事情對你來說是輕而易舉的?
- 什麼事情最讓你感到快樂?
- 什麼是你現在最迫切的需求?
以我來說,我最能輕易做好的是和別人聊天,最快樂的是每天早上高效學習的兩個小時,最迫切的需求是保持健康、感恩、和謹記這個特別時期的寶貴經驗。
這三個問題可以幫助你聚焦,傾聽自己的長處、情緒和需求,並記錄下當下的想法。有了更好的自我認知以後,你能更有策略的利用這個時間重整你的生活,並實踐一些拖延了很久的計畫。
請你在行事曆上提醒自己,一個月後回頭看看自己美麗的脫變。
如何打造同理心—和Chris交換身分的一天
上週Chris和我玩了一個「身份互換」的遊戲。簡單來說,就是我模仿他的行為方式一天,而他也模仿我的。具體來說,就是我要得安靜和被動,而他變得非常多話(吵)和主動(雞婆)。
這麼一調,我剛開始有一點不適應,因為突然間要從隨時都在講話的人變得像Chris一樣少話,但我們馬上就發現這個遊戲的強大之處 ——我們可以輕鬆的跟「像自己」的人相處。
可能是因為我們彼此都蠻自戀的,所以當對方的行為跟自己一樣的時候,我們突然覺得感情好像又到了下一個級別,發現了無限的可能:
- 我非常開心,因為Chris會開始督促我多看書、果斷的做事情
- Chris也變得很開心,因為我不再嘮叨,會安靜的做自己的事
更有趣的是,我們突然從彼此身上發現彼此平常有趣的一些習慣,像是Chris經常會亂記事情的關聯性,而我經常會在Chris工作的時候跟他分享我的喜悅,以至於他的同事常誤以為是他的小孩在鬧。
在經過這一天的實驗之後,我們彼此更能從新的視角來了解自己和對方,並包容和重新愛上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同理心是創新的基石
對於創業家來說,我們必須同理用戶的生活習慣和痛點,這樣才能設計出一個適合他們的產品。
對於產品經理更是如此,以下是我上個月在LivingOS University裡和大家分享的能力全覽,以及幾個能在用戶訪談中具體鍛鍊同理心的技巧:

- 問問題後仔細聆聽,不要插話或給建議
- 認同他們的痛點 “That’s a tough situation to be in”,而不是直接進入解決問題漠視“What 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each option?”
- 使用對話的形式跟用戶溝通,把他們當朋友看,分享他們的情緒:I am really sorry that you had to go through that experience, Charlene. When you told me about it, it made me feel very angry.
- 適時使用沈默,把空間留給用戶說話
在人生中的同理心
我有不少朋友有抑鬱症,剛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跟他們怎麼相處才是最適當的方式。直到我讀到張曼娟在「我輩中人」一書裡說的這麼一段,同理心其實是
明白對方只需要傾聽,而非體會他們的痛苦。
因此,我開始把壓住自己想要給建議的衝動,並且仔細的去聆聽他們想說的話。雖然不一定能對他們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助,但這份陪伴本身其實已經非常強大。
另外,Sheryl Sandberg在丈夫意外過世時,也在第二本書Option B裡寫道,當一個人面臨慘劇時,你可以這麼告訴對方:
I acknowledge your pain. I’m here with you.
這些真心的話能夠讓對方感到重視、理解、與關愛。
另外,你也可以參考這些Empathy Cards,在生活中開始培養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