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OS - Model Breakers Podcast

Podcast

LivingOS - Founder

Charlene's newest podcast is based on her book, Model Breakers, where she helps Asian Americans embrace their authenticity in life.

Listen to the full series on

LivingOS - Model Breakers Podcast - Listen Now
What's New?

Charlene with Jamie Kim on Reaching Out and Creating a Good Life

“Hating me as an asian actually makes me more asian. We come from such tremendous people. We can draw from their energy and become more resilient. We can thrive.”

Join Jamie and Charlene for a candid discussion on reaching out, building community, and creating a good life.

LivingOS - Model Breakers Podcast - Listen Now
Explore More!
LivingOS - Model Breakers Podcast

Wall of Love

Let’s make a difference together. 

“It’s the most valuable email I get every week.”
“It helps me embrace my feelings. I share it with all my friends.”
“It accelerates my career growth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wisdom.”
LivingOS - Model Breakers Podcast

Breaking Through Stereotypes
And Embracing Your Authenticity

LivingOS Podcast Season 1

作為你素未謀面的好朋友

Hello 大家好我是Elaine,LivingOS Podcast不知不覺來到第十集啦!

這十週的Podcaster生活,很開心能夠透過與Charlene對話,好好地檢視自己的學思歷程。我發現,製作Podcast的經驗,大大影響了我看待生活的視角!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這個從零到一的旅程中,所發生各種出乎意料之外的故事!

[Modal-Window id=”1″]

新世代的傳訊管道——Podcast

往昔,人們依賴書信傳訊;如今,書信不過是我們遠距離交流的其中一種方式。試想寄出一封信前,心中有些為欣喜與忐忑參雜,而我也知道每次收到回信時的歡喜。

我總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情製作每一集Podcast,從訂定主題、尋找素材,到撰寫腳本、錄製剪輯等等,將自己的聲音和理念,寄於無形的音訊串流。也想透過這個最直接的媒介,像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用真誠的口吻敘述生活、分享經驗,建立屬於這個數位時代的一種溫情。

從零到一的旅程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一片新的風景,而在於擁有一雙新的眼睛。」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

Marcel Proust

也許是因為這個暑假閱讀了許多新創產業相關書籍,我在訂定每週Podcast主題時,總會以Empathy作為思考開端。除了分析Anchor平台上的數據,每週和Charlene開會時,我們也討論如何為聽眾提供最好、最適合的內容,這也是我們為何如此重視用戶回饋的原因。

起初,我希望幫助年紀更小、自我意識尚未成熟的聽眾,於是取材自Charlene寫給同樣赴美唸書的弟弟《Dear Warren》文章,做了《EP1|美國大學:英文寫作砍掉重練?!》初試啼聲。

獲得了許多朋友和陌生聽眾的回饋後,我們一一克服了技術上的問題,也花了一些時間重新對焦LivingOS Podcast希望帶給大家的究竟是什麼

全球化是我們這個世代躲不掉的、每分每秒都正在進行中的事情。LivingOS Podcast揉合Charlene的美國經驗,以及我在台灣求學的所見所聞,創造出屬於我們的獨特觀點:注重眼前社會問題,並展望未來人類的進步潛能。於是,《在美華人》、《社交生活》系列,就這麼誕生了。

無心插柳 

幾個禮拜後,我苦苦思忖著如何改善錄音語調生硬的問題。團隊中的Claire建議我:想像自己在和好朋友聊天,才能夠用熱情的聲音說話。仔細想想,我和Charlene不就是好朋友嗎?何不試試用隨性交談的方式錄音,記錄我們最真實的談話模樣。而這真的奏效了,除了聲音聽起來自然許多,人在放鬆的狀態下,總會在剎那間靈光乍現。

那天我無心提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Charlene覺得這個idea很有趣,於是我們天馬行空開始發想了各種常見的悲劇,以及相對應的避雷須知。其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地雷,也是可以透過事先認知或行動避開的。在《避免悲劇》系列中,我們討論了大家最常遇到的幾個問題,希望透過Podcast提升大家的自我意識、培養採取行動的勇氣。

學習是極其幸福的事

高中時期的我,大部分心思沒有花在學業上,功課不太好但人緣很好。(我到現在還是不懂Charlene怎能看見我的潛力?)幸運的是,我繞了一小段遠路後,發掘了自己喜歡的領域也很努力嘗試各種新的事物。隨著年紀增長,我越來越能感受到學習的熱情和幸福洋溢。

適逢開學,我又重拾了Podcast 第一集的初衷,做了給大學新生的《十八歲的你一定要知道》系列。錄音時,我和Charlene回顧了自己初入大學校門的樣子,並笑著說那時多希望有人告訴我們這些事呀!

作為你素未謀面的好朋友

我很感謝在這段日子裡,願意聆聽、願意給予我意見的每一位聽眾。

希望LivingOS Podcast作為你生活中的一把萬用鑰匙,打開上鎖的門界並看見另一個空間中發出的光芒。同時,我也希望它像一座堅實的橋樑,為你連接上下四方、古往今來的智慧,帶你找到自己於宇宙中的定位。

聽了這麼多集,別忘了,我們永遠是你那素未謀面的好朋友。

EP0|《LivingOS》的誕生!

LivingOS開Podcast啦!

前陣子,我熱愛Podcast的朋友們頻頻向我詢問是否有計劃為LivingOS做Podcast。然而,因為我抽不出時間開發一個新平台,這個計畫一直被擱置在「未來再做」這個欄位。

非常幸運的是,我最好的朋友以及我團隊的一員Elaine自告奮勇的提議了這個專案,Elaine在短短一週內就做好了諮詢、企劃、腳本,讓我們成功發布了第一則LivingOS的Podcast

我們將他稱之為第0期,因為這一期的目的是跟你們打招呼,鄭重的將LivingOS的「聲音」分享給你們。


為什麼要做Podcast呢?

為聽眾提供更高質量的信息。

我們希望能為你提供更好的服務,讓你在通勤、做家事時也可以學習。

Podcast具體做什麼呢?

我們將會以15–30分鐘的時間單位,每週中文對話的方式,帶你深入了解某個主題。

Podcast要做好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有對象感,因此我們決定以Best Friend和夥伴的身份來主持這個Podcast。Elaine是我最好的朋友跟Maid of Honor,因此我希望可以透過和她聊天的視角,真實的跟你分享我的經驗和看法。

Podcast未來的計劃是什麼?

我們的目標是做成品質最高的人生指引Podcast,從真實的生活案例中提取精華,並幫助你把這些精華具體應用到生活中。

就像我每天寫的專欄一樣,我希望能夠以最短的篇幅給你最大的收穫。因此,我們的Podcast的願景是字字珠璣,絕不會有濫竽充數的對話。


我們在EP 0學到了什麼?

  1. 收音裝備很重要:我使用Chris的唱歌裝備,所以效果還不錯,但是Elaine的Airpods效果就沒有那麼好。因此,她錄完之後馬上去更新了錄音裝備。第0集的音質效果沒有我們理想中的完美,但內容還是很紮實的。
  2. Instagram開直播:秉持著LivingOS實驗的精神,我在最後一小時邀請Elaine開了一個Instagram直播。不過因為她帶著Air Pods,所以全程都只有收錄到Elaine的聲音,結果上演了30分鐘(含在線Q&A)的單人相聲。令我們驚訝的是,居然有60位聽眾這樣一直聽到了最後,真是太感激了!為了補償這群死忠的聽眾,我們在最後給IG的聽眾加了一些問答,歡迎追蹤我們的臉書粉專,我們將把精選的問題節錄在粉專上。
  3. 故事線更清晰:我們的腳本雖然很順,但缺少一個整體架構的定位。Elaine未來會把故事線outline,並提供更多的個人故事,讓我們能更聚焦的為你分享資訊。

EP1|關於英文寫作這件事

今天邀請Elaine來分享Podcast EP 1的精華

Elaine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四年級,同時也是LivingOS Podcast的主持人。LivingOS Podcast 希望透過最真實的聲音,將我在美國唸大學、工作、生活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


你是不會寫,還是沒自信?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每當提筆用英文寫作時,心中總有一道跨不過的坎。我常花大把時間思忖著用哪個動詞更精準,或擔心自己言不及義。然而,和Charlene聊完後,我才驚覺自己一直用錯誤的方式來詮釋英文寫作。

打破英文寫作的迷思

  1. 用字遣詞:我從小就很擅長中文寫作,隨筆便能勾勒富麗紛呈的意象。但Charlene卻笑著說:「中文作文像在寫詩。」英文寫作通篇需用「讓人理解」的邏輯貫穿,行文時心中必須想著如何讓讀者讀懂自己的意思。故其特別著重「因果關係」,而中文文章的巧思常四散在文章各處,任憑讀者於字裡行間自行提取。
  2. 抽換詞面:相信大家小時候的作文簿,肯定有老師用紅筆圈出使用過的詞彙的痕跡吧!帶著這樣抽換用詞的習慣寫英文作文,真的非常痛苦。(寫到最後開始自我反省:我怎麼只會這麼少的字……)但這在英文作文中是沒必要的。若那個字能夠精準地一言敝之,就請你放心地使用它吧!

觀察力是創造力的起點

Charlene分享了讓她印象深刻的一堂寫作課,是教授指定了一項特別的回家作業,請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生活中的一項特定物件。我想這是一項必要的練習,在能夠精準掌握熟悉的事物後,才能將其串連並加入自己的體察。

英文寫作著重於CLEAR

  1. 承上(Connect to the previous sentence.)
  2. 啟下(Link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
  3. 避免造成讀者誤解(Eliminate any confusing phrases.)
  4. 行有餘力,善用細節描寫使文章更出色(Add colorful details.)
  5. 去除冗言贅字(Remove unnecessary words.)

從今以後,請不要再用「起承轉合」來寫英文作文了!

開始練習在寫完文章後,花更多心力刪減冗字、檢查是否有邏輯上的瑕疵,你一定可以寫出內容更豐盛的文章!

若你想聽我和Charlene分享更多生活中的知識和趣事,無論是讀書、感情、職涯規劃,或任何能夠增進生活品質的小秘訣,歡迎關注Spotify, Apple Podcasts等平台!

現在就去收聽第一集Podcast (10min)吧

EP2|在美華人:自我確立的過程

這個社會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標籤」,將人們粗淺地分類。久而久之,這些標籤死死地黏住,成為了刻板印象,包含了性別、性向、種族等等面相。

而有些標籤甚至歷經了時空風霜,在數十年前早已存在,直到今日仍深植社會的刻板印象中。在美國,華人常被視為較安靜內斂的族群,認為他們是努力工作、默默貢獻的一群。乍聽之下,這個印象似乎也不壞?

1965年,當LBJ總統取消移民禁令時,美國政府只批准亞洲少部分專業人士的赴美簽證,其中包含醫生,工程師和機械師。而這種篩選過程,就是整個模範少數族裔標籤的開端。美國政府允許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和訓練有素的亞洲人進入其國土,並將一切成就及榮耀歸其所有。

這是Cathy Park Hong 在其書“Minor Feelings”所提及,為什麼美國華人,會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的歷史淵源。

Charlene的矽谷職場觀察 — — 金字塔現象

正如同眾所皆知的性別刻板印象,造成了職場「玻璃天花板」現象;Charlene在矽谷工作時也發現,社會和職場都存在一個相似的問題。

華人常被視為勤懇努力的族群,故要進入炙手可熱的企業,從來不是難事。但在美國,世人對其安靜、不善領導的成見,讓華人能夠成為公司高階主管的比例少之又少。這樣的限制,就像是一個越往上越窄的金字塔。

美國華人的文化矛盾

  1. 成長環境:華人移民小孩對自己的文化背景其實沒什麼概念。以Charlene的表妹為例,童年時期在白人社區成長的她,只想盡可能融入當地,並塑造出與其鄰里相同的「內在」
  2. 框架下的矛盾:直到她就讀了一所族群組成較多元的高中,才赫然發現,世界上不是只有單一的價值觀。她同時發覺了,社會對華人的期待是安靜勤勉。於是她努力把自己變成「模範少數族裔」,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樣子。

現代時空的權力角色翻轉

數十年過去了,已然不是當年的技術移民時空背景。以下是幾個我們認為,在社會風氣開放的今日亟須被反轉的角色:

  1. 族群文化:在起身對抗刻板印象前,必須先對自身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回顧成長過程中,因族群而來的創痛、矛盾,抽絲剝繭,漸漸發覺問題所在,並更確立自己的定位。而這也是本集Podcast的主要談論的重點。
  2. 性別框架:這個議題多年來不曾平息,但也正因前人努力推動,今天的性別教育、性別平等觀念才能受到重視。若想對此領域深究,我認為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這部經典作品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3. 歷史軌跡:目前存在的刻板印象,皆有其歷史軌跡可尋。關於歷史翻轉,我推薦Revisionist History。此平台用不同於以往的觀點來詮釋歷史事件,或許會帶來更多新的洞見!

打破刻板印象的方法

當你與世界互動後,因既定的刻板印象而受挫失望,可依照以下順序,重新審視問題並主動出擊:

  1. 認知問題的重要性
  2. 深入了解自我
  3. 確立自己與社會間的連結
  4. 善意對話與積極作為

希望大家可以與我們一起,發現生活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回溯它們的過去並試圖以新的形式,或新的關係延續來開創未來!

現在就去收聽第二集Podcast (10min)吧

EP3|在美華人:確立自我後的積極作為

上週和大家分享了我和Charlene如何確立自我的過程和經驗,並從向內探詢,一步步走到向外叩問的歷程。

同時,Charlene也提到了,她目前正在積極籌備寫書,希望可以透過文字的力量,提出目前處於弱勢的美國華人角色反轉辯證。

寫作的三層意義

共鳴

回想這些年我最愛看的書,都是能夠引起內心共鳴的作品。我享受沉浸在字裡行間,從現實世界抽離,更期待以作者獨到的視角,窺見這個世界上大寫的生命。透過這樣一寫一讀雙向的交流,進而自我檢視,構築更深刻的內在精神。

留白

比起開授課程或做出產品,Charlene更鍾情於文字帶給讀者的想像空間。閱讀同時,可以對眼下內容提出質疑、省思,而不僅是單方面接收資訊。將這些「作者沒說完的話」,自行填滿屬於我們獨一無二的色彩。

核心價值的追求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存在不同的挑戰,沿途所見風景大相徑庭。而我們一致認為:好奇心是最有力的驅動。我們都渴望更完整的自我追求,因此將此精神困境的追問,轉化為創作或突破現狀的動力。

《你不認識雪的顏色》
中國詩人楊煉漂泊三十餘年的聚斂之作

近日閱讀了享譽國際的中國詩人楊煉的作品:《你不認識雪的顏色》。此書是其於世界各地漂泊三十餘年後,聚斂個人經歷與時代脈動的作品。而同時,他也在書中提出了,當代中國詩歌創作的「倖存者精神」 — — 面對現實的輾壓,仍展現對純粹藝術的追求、對內在精神的超越,與之抗爭的倖存者。

這使我不禁想到Charlene筆下的文化融合與新生。

處於這個世代的我們,努力不在資本社會的撕裂下迷失自我,並試圖將這些不同,有時甚至互相衝突的文化,收斂成完整的價值觀。因此,我們回歸以人為本」的寫作,以真實的生命軌跡為軸,勾勒出與某部分的你形狀相似的故事。

若想知道更多細節,

請不要錯過本週的LivingOS Podcast喔!

EP4|社交生活:找到你的社交節奏!

我們兩個人都是較主動的人,卻又很不一樣,而這與我們從小的成長經驗相關。

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社交節奏,練習發現自己的特色,或許可以讓你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社交時的不安或焦慮!

投資還是儲蓄心態?

Charlene說:「有些人在特定的社交場合,總是抱持著目的性,重複說一樣的那幾句話,很像把社交當作自己的資本儲蓄。」

我是很喜歡交朋友的人,我喜歡挖掘各自獨特的生命故事,也很樂於跟別人分享我自己的故事。

向外拓展社交網絡,對我而言實是一個正向且長期(永不到期)的人生投資,我從這些或熟稔摯友、或陌生過客身上,學習到了太多珍貴的生命經驗。

有些時候,難免有一兩個「麻煩」他人的需求,以前我曾躊躇著自己會不會被當成「伸手牌」,但現在我再也沒有這種心態了。

因為我終於了解社交是雙向的交流,並不會中止於某個單一目的完成,否則就太小看你自己或你建立交流的那個人了!

陌生環境的社交心法

我認為一個陌生環境就是一個重來的機會。這裡的人或許不認識你,正因如此,你能夠主動翻轉以往被貼上的標籤。

而「發揮自己的特質」是我覺得最實用的一招,屢試不爽。

或許在學校我是活潑的開心果,但我在公司想展現我嚴謹幹練的那一面,而這全取決於我對自己的認識有多深,以及如何發揮多元面向與環境互動。

若長時間都在努力塑造別人期待看見的樣子,精神負擔很大,而且終有一天要揭下面具;不如一開始就讓別人看見你的特質,雙方未來都能很舒服地相處!

更具體的做法是先聽取大量陌生環境內的資訊,慢慢吸收、咀嚼這些你所不熟悉的內容後,轉化為你的詮釋與見解。

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漸漸融入環境外,還能讓別人了解你真實的想法。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社交節奏

我和Charlene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我廣結善緣(應該啦),Charlene以前在多人團體生活中常覺得不自在。
我們如此不同但唯一也是最核心的共同點是:我們都用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方式在進行社交。

而這也呼應了上述的「全取決於我對自己的認識有多深,以及如何發揮多元面向與環境互動」。我們在Podcast中,也介紹了自己習慣的社交方式,以及不同時期演進的過程。

五大社交風格

  1. Energetic :充滿正向能量與活力,製造歡笑的開心果,例如:Tony Robbins。
  2. Authentic:穩重而讓人信服的吐實者,從不吝於分享自己的成功,例如:Joe Rogan。
  3. Connection:使人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獨一無二,並容易因此而真實釋放情緒,甚至藉此找到自己的天賦及使命!例如: Bill Clinton、Oprah Winfrey、Elon Musk。
  4. Conviction:胸有成竹且對自己親手打造的一切充滿信心,例如:Steve Jobs。
  5. Funny:幽默感是讓人卸下心防的第一步,例如:Ali Wong。

多方嘗試,突破自己

這時候,你肯定會嘗試套入自己屬於哪一類型的社交風格;或許,你可以換個角色試試看?

像我許多年以來都是Energetic風格的社交,現在嘗試以Authentic為目標,或許可以開拓更多元的自己!

希望大家聽完這集,今後都能構築出讓自己最舒適的社交活動喔!

EP5|避免悲劇:你最討厭哪種人?

LivingOS Podcast推出了全新的避免悲劇系列

教你如何提高自我意識,透過事前準備規劃,避免所有不必要的生活悲劇!

此系列將涵蓋問題解決、學習方法、精力管理、人生規劃等熱門主題,有興趣的朋友請收聽每週一早上更新的Podcast,不要錯過精彩內容唷!

預防勝於治療

就像醫療領域中常會提到的「預防勝於治療」概念,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地雷,也是可以透過事先認知或行動避開的。

我們將分享大家最常遇到的幾個問題,透過自我意識的提升,進一步採取行動,培養大家主動Own the problem的好習慣!

Accountable:積極處理 — — Charlene的社團經驗

  1. Listen:主動發現問題
  2. Engage:不推卸責任的使命感
  3. Analyze:搜集並分析資訊,得出最佳解方
  4. Act:實際行動,解決問題

Victim:被動逃避 — — Elaine的寫作經驗

  1. Ignore/ Deny:遇到問題先逃避
  2. Not My Job:推卸責任
  3. Blame:指責他人而非自我檢討修正
  4. Confusion:營造自欺欺人的受害者情境
  5. Protect Yourself: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6. Wait:問題依舊沒解決,等待別人伸出援手

不同狀況的心態轉變

Accountable和Victim的循環,存在生活中各個角落。

我們大多數人在工作、讀書方面表現非常積極,相較之下,對自己身體的狀態卻有些被動且缺乏動力。我想,這可能是因社會期待與外界環境,所塑造的結果。

既然我們多少都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平衡,就可以多花一些心思來修正,讓生活節奏更舒心。

關掉自己的Awareness Alarm反而損失更多

無論如何,有意識並察覺到自己的狀態變化,就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Victim這個事實很丟臉,而去抗拒它。

每個人在自己最害怕面對的領域中,多數時候都是用Victim心態在逃避問題。然而,最可怕的是你把自己的Awareness Alarm關掉了。如此一來,你不僅損失了一次解決問題的練習,更會因此而失去讓別人看見你的機會。

現在趕快去聽這集的故事吧

EP6|避免悲劇:錯誤學習方式耽誤你人生!

訂正是最重要的功課

要誠實面對紅筆批改、修正錯誤,對學生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小時候從沒有人告訴我們訂正的重要性,導致我無意間養成了對錯誤得過且過的習慣。後來,我才發現訂正帶來的不僅是更具體的自我檢視,也在這過程中學會接受來自他人的客觀回饋,進而推展程自我成長的動能。

探究本質來拓展自己的世界觀

我們在升學導向的教育體制下長大,從小就被考卷上的分數綁架了。然而,比起汲汲營營而來的一百分,更重要的是去挖掘每個學科中的知識本質:歷史作為古往今來的鑑照、數學訓練邏輯思考等等。在探究的過程中,慢慢拼湊出屬於你的世界觀,也藉此知道自己還有哪塊不足之處,以便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用Pre-test增加你的學習效率

我很推薦大家在學習前,先試著想想這個新的學習歷程內容,事先知道哪邊需要花更多心思,可以發揮更大的學習效率!也有研究顯示,有前測的學習效果,比單純讀書來的更好!

將制式化學習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圖譜

雖然制式化學習可能會限制我們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其實它也在無形中塑造了一個很完整的框架供我們使用。因此,若能將這樣的框架搭配自己學習的心智圖,以及許多好用的視覺化學習工具,整理出自己的知識圖譜,,會讓學習過程事半功倍!

一步步強化自己的表達能力

完成你的知識目錄後,也要嘗試練習表達。我們通常選擇先與自己親近的人分享,這會讓你感到自在一些。表達練習的內容包含了這陣子自己的收穫、學習歷程上的累積,甚至是將學習心得轉化為動能,嘗試付諸行動等等。藉由說出來,更細膩的組織自己的想法,也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方式!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我走過冤枉路,下週會有更多我們推薦大家去做的學習方法!

現在來聽這集的故事吧!

EP7|避免悲劇:多元學習是解鎖世界的金鑰!

Hi~我是Elaine 不知不覺又來到了週一的Podcast Time!

設計《避免悲劇系列》的初衷是為了幫大家避開生活中的地雷,而在錄製的同時,也默默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呢!

這週想和大家聊聊多元學習的主題唷!

大學科系選什麼好?

Charlene表示,前陣子適逢大學入學申請,有許多讀者來信請教她的求學經驗,並不約而同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學科系選什麼好呢?」布朗大學資訊工程、經濟學、應用數學三主修畢業的她,卻說如果讓她重選一次科系,或許她不會以這三個她鑽研已久的領域作為主要探索的目標;與資工全然不同的政治學、人文領域等,也是她所嚮往之處。而這也是Charlene給所有年輕學弟妹的建議:選擇你不熟悉卻有點興趣的地方,或許才會開啟全新的人生扉頁,而不是執著於既定印象,或滿足於現階段的成就感!

別浪費時間原地踏步

我們聊到了高中時,Charlene選擇了免修英文、數學等主要學科,鎮日在圖書館度過的原因。「選你喜歡的東西讀」、「如果老師講的你已經會了就可以不用聽」,這些都是從小媽媽灌輸她的觀念。雖然在升學導向的教育下,有這種想法且身體力行的家長為數不多,在考試壓力下,許多孩子也沒辦法擁有資源去向外探索。但無論從什麼階段開始,動身去尋找自己感興趣、想學習的知識,並徜徉其中,從來不嫌晚!

擇己所愛才會學得開心

尋找自己心之所向絕非易事,這是一個花時間、耗精力的過程。因對未知環境的恐懼、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等長期累積的問題,讓高中的我迷失了好長一段時間。幸運的是,在我花兩個月準備考試、整天至少與自己獨處十五小時的那段期間,我慢慢發現了自己熱心助人、善於溝通、喜愛創新的特質,以及這樣的特質適合發展的領域。因此,我在大學時選擇主修物理治療領域 — — 一個極具潛力、待年輕一輩努力的新穎醫療衛生專業。果不其然,我非常喜愛、享受在這個領域中學習的過程,而這一切都不是憑空出現,所有的選擇皆來自於日前的努力。所以不要害怕踏出第一步,因為那將是開啟生活轉變的契機。

收斂想法與工作經驗

由於LivingOS的觸及管道複雜,且團隊中的每位成員工作習慣各異,故Charlene非常鼓勵我們將自己的業務範圍做成一套完整的SOP,以便增加效率並在某些緊急時刻協助夥伴完成工作或職責轉移。加入LivingOS後,我學會了建立自己工作流程的SOP,透過記錄工作細節,進而優化作業程序。我也試圖將這個習慣拓展到我生活的其他面向。在本週的Podcast中,我也會提到自己做翻譯工作的心得,以及如何藉此收斂想法與工作經驗。

希望你喜歡這集內容!下週見!

EP8|避免悲劇:時間管理非難事!

《避免悲劇系列》Podcast 又推出了新的一集,甚至是許多人都苦惱的時間管理主題!

所有的成長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也一定要從每天的記錄開始,藉由數據來發現問題會更有脈絡可循唷!

三天時間管理小實驗

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

內容:將時間管理重要參數用1–5分量化記錄,包括:

  1. 事件名稱 (Event)
  2. 花費時間 (Time)
  3. 當下的情緒與參與度 (Engagement)
  4. 所花精力 (Energy)

切記:精神 (Energy)是最重要的。

時長:第一次實驗為期三天,我認為初次實驗的時間不用太長,但要足以抓到自己的工作/休息模式。

在此實驗過程中,你會漸漸發現自己的時間分配問題,並學會拒絕不重要的、會浪費力氣的事情,因為這些爛事都會大大影響你的時間運用及精力分配。這點對我而言尤其重要,因為我總是攬了一身事,但都不是我真正想或做了會感到很開心的工作,而這也是我在這三天實驗中最深刻的體悟之一😅

如何面對高投入低回饋的工作?

看著實驗記錄時,你勢必會對某部分的結果感到驚訝!

你早已習以為常的處事模式或心態,或許正不知不覺造成時間管理的悲劇發生。

很多人都會對自己投入大把時間、精力,回報卻甚低的事情感到沮喪;但這可能歸因於你對時間與精力管理的認知,僅限於「當下」的回饋。或許你正在做的事,是為了成就未來更遠大、更完整的工作的必經過程,有此認知後,你就不會對Engagement/Energy的比例感到驚恐或無力了。如此一來,也會更願意記錄自己的時間運用,找到屬於你的舒服節奏。

多久調整一次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

做完實驗後,我對自己的時間分配比例拿捏更精準,也運用工具新增了一些小習慣來幫助自己做時間控制(這些工具都會在IG Challenge分享給大家!)然而,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適合你的時間管理方法,未必適合明天的你。隨著生活型態改變,我們也要跟著調整。

Charlene身在瞬息萬變的灣區,她習慣每晚睡前重新檢視一下自己今天的時間與精力分配,修正後迎接新的一天挑戰。不過,她也坦言:「事情就是來了,來了就要面對。」畢竟,時間管理的本質就是活在當下。因此,在找到適合的管理方法後,學著掌握彈性、應對緊急狀況,是更困難卻更重要的功課。而這也是我正在學習的課題!

別忘了收聽這集Podcast,我們下週見啦!

EP9|十八歲的你一定要知道:自主學習之必要

因應接下來的開學季,LivingOS Podcast推出了《十八歲的你一定要知道系列》!

我和Charlene一起回顧了大學時期,並總結了幾項我們認為最重要的能力,

希望各位學弟妹們,都能夠在這段最美好的日子裡,充實快樂地與知識互動

Listen Now

自主學習:動機最重要

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人來信詢問:如何自主學習?如何問出有深度的問題?

恰好這陣子,Charlene也收到一封類似的信件,並將他們的對話與各位分享。

經過了數回往來,Charlene發現這位讀者真正的問題是——不知道從何處著手。

因此,Charlene建議他先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一旦學習有了明確目的,就不會對下一步行動躊躇不前。

而大家也可以練習講出自己曾經做過什麼嘗試,再進一步探討為什麼這些行不通?

或許就能找到現階段的問題癥結點了!

問對問題才能找到答案

我小時候覺得可以回答得出來比較厲害,問問題好像會顯得自己很笨,因此總是很排斥舉手發問。然而,隨著年歲漸增,我才發現:勇於提問才是能讓思想突破習慣或刻板印象的關鍵。好的提問也對增加學習和工作效率、溝通、團隊腦力激盪、問題解決等等,大有幫助。因此,問對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如何快速聚焦問題

我認為要將自己心中真正的疑問,聚焦成一個很不錯的問題,其實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而在開口提問前,可以在你閱讀文章時,進行以下練習:

  • 讀完一段文章後,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令你疑惑之處
  • 回頭想想造成疑惑的原因是什麼
  • 藉此回顧,引導自己到下一個問題
  • 最後釐清自己真正不懂的地方是什麼
  • 再去查資料或詢問相關專業背景人士
  • 真正有幫助思考並更了解自己的盲點和不足

事半功倍的學習

LivingOS 在學習這個領域著墨非常多,因為我們認為這是提升自我價值最重要的一塊。我們透過文字、影片、播客等多元管道,希望給予大家多重刺激,誘發對學習的興趣,並啟發你對生活的熱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夠事半功倍的學習,重複提取成為長期記憶唷!

EP10|十八歲的你一定要知道:跨出舒適圈的勇氣

在上一集Podcast中,和各位分享了自主學習心態的建立,以及如何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來培養自學能力,包含了:

  • 分析資訊的邏輯脈絡
  • 聚焦心中質疑並提出問題
  • 彙整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而這些方法,都是為了能夠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養成屬於你獨一無二的觀點!

汲取回饋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的重點外,Charlene覺得最重要的關鍵是Feedback!獲得回饋後,在逐步調整的過程裡,你會漸漸蛻變出更成熟的想法與思考模式。她以自己的文章為例,參考讀者回饋,一點一滴累積經驗,是進步的不二法門。

而汲取回饋的過程是漫長的,無論是心態或技術上的調整,皆需要耐心等待。經過一段時間後,你定能琢磨出更圓潤的思想。

Charlene Talk Show: 磨練說故事的技巧

既然需要求得他人回饋,你必須懂得說故事,才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若你曾看過每週FB舉辦的Charlene Talk Show活動,那麼你可以看見主持人Charlene和來賓的互動,其實也是一個漸變的成長過程。

直播訪談並非易事。將談話內容不經矯飾地如實曝光在網路世界裡,是需要勇氣的。初次面對鎂光燈的Charlene也十分緊張,甚至無法不克制自己拼命眨眼睛;但隨著直播次數增加,累積經驗並學會放鬆後,她時常能在訪談中出其不意地丟出好問題。

若你想訓練自己說故事的技巧,我推薦你對著鏡子或找自己的好友試著多演練幾次!因為在熟悉的情況下,你的身體會自然而然地放鬆。而在不緊張的狀況下,你才能用最真摯的眼神和令人舒適的語調,說出動人的故事。

Charlene Talk Show可以在YouTube上一次看完唷

跨出舒適圈的勇氣

Charlene挑戰自己做Talk Show,我則接下主持LivingOS Podcast的任務,這些都是我們從未想像,過去也完全不曾接觸過的領域。但若不跨出舒適圈,你的視野將會被故步自封的心態所侷限。別只做自己過去擅長的事,你已經做得夠好了!難道你不想知道自己的延展性究竟有多好嗎?

在陌生領域闖蕩,起初路程肯定非常艱難,也會時常感到挫折。但這就是人生,請享受每一次小小摔跤的疼痛和咬牙爬起來的過程,換個視角看地上的風景也挺不錯的(畢竟高處不勝寒哈哈)你會發現,跨出舒適圈的自己越來越強壯。希望十八歲的你,能一直有無畏無懼的眼睛,盡情張望探索這個廣大的世界!

別忘了收聽這集Podcast,我們下週見啦!

EP11|感情診療室:釐清你心中真正的想法吧!

LivingOS Podcast又推出新的《感情診療室》單元啦!

我們希望幫助大家了解生活中的各種感情難題,背後盤根錯節的原因和故事,並藉此找到更適合你的解決之道。

我認為在這個時代,學習如何與人(另一半)相處、同理對方的處境和想法,進而釐清自己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就讓我們來為大家一一破解心中的感情難題吧!

現在可以邊收聽這集Podcast邊看文章啦!

清楚定位眼前對象

在投入一段感情前,我想勸各位花些時間好好想一想這兩個問題:

  1. 你眼前這位對象之於你的意義究竟為何?
  2. 他/她是你想攜手一生的伴侶,還是在不遠的未來終將一別的過客?

你的答案將決定你要以什麼態度來面對這段關係,且希望你將這個答案牢記在心,並記錄自己的心境。即便我們的答案,或許會隨相處時間增加而轉變;然而,清楚自己每個階段的選擇,才是免於在感情中迷失自我的關鍵。

破除「熱戀期」的迷障

常有朋友向我訴說,要怎麼維持「熱戀期」? 但我想向有這個困擾的人說,「熱戀期」這個詞彙根本不存在,這只是個藉口。

熱戀期過了只是表面說法,而這個說法的背後,永遠有一個你們不敢說出口或逃避已久的問題。無法接受對方的價值觀、膩了、不愛了、有更適合的對象了,這些想法累積在心中但難以啟齒,因此選擇把責任歸咎於時間。

我們都同意,誠實才是最好的做法。對你的另一半誠實,也對自己誠實。不要再騙自己了,這個說法絕非善意的謊言,你反而需要花更多力氣去填補它、讓這個「我愛他/她 但我們已不是熱戀期」的情況看起來像是真實存在。

我相信,一個願意聽你說出實情,並與你共同面對問題的人,才是值得長久走下去的對象。因此,即便踏出這一步對多數人來說都很難,也不要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維持現狀,落入委曲求全的窠臼。

我們也承認,心動感確實不會永久存在(這樣對心臟和大腦的負擔太大了)。但其實有很多方法點亮細水長流的日子。有時候,只要一點點小驚喜帶來的新鮮感,就能為感情增添熱度,像是一個小甜點、一張卡片、一堂全新的課程,試試看一起去做你們從沒經歷過的體驗吧!

我也推薦大家在每週或每個月底,一起回顧這個禮拜、這個月你們經歷了哪些挑戰,有了哪些新的體悟或成長。兩個人一起成長的動能,可能比你想像中來得更驚人,也會發現這個回顧的過程中,散發出不可思議的溫暖。

退一步釐清自己真正的想法

無論你現在單身還是正在經歷一段感情,都必須退一步釐清自己真正的需求、想法和價值觀。藉由和一個親近的人相處的過程,真正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是很幸福也需要花力氣的事。若你自認感情生活有問題,請不要選擇逃避,那只會讓情況更惡化;若你正在尋找適合的對象,也不妨探討一下自己想要與什麼樣的人想處、為何那樣的特質吸引你或適合你。好好靜下來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會對你的感情觀很有幫助的!

別忘了收聽這集Podcast,我們下週見啦!

EP12|感情診療室:感情教會我們的事

延續上週的感情診療室單元,我們幫大家破除了對熱戀期的迷思!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製造火花的小技巧!若你嘗試後有所幫助,也歡迎來信告訴我們🤩

這週我們除了暢談許多常見問題,像是逃避行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等等,也和你們分享了自己的感情經驗及收穫。希望透過這些故事背後的成長軌跡,幫助提升你的感情生活品質唷!

透視感情裡的逃避行為

一如Charlene提到的,有許多人會在從朋友變為情人的最後一步時,無法給出承諾,選擇退卻甚至逃跑。她說這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可能是童年的陰影或成長歷程裡面的傷痛,讓人遲遲無法做出重大的決定。或許這時候,比起一味給對方施加壓力,了解他/她為何做不了決定的背後原因,是更好的選擇。這個舉動也能讓你更深入了解眼前這個人的成長歷程和價值觀,相信這對兩人未來的許多重要決策也會有所幫助。

列出理想的擇偶條件

說到逃避的背後原因,一部分也可能是彼此的了解和共識不足以讓人給出承諾。我們認為,知道自己要什麼遠比其他一切都來得重要!

比起列出很鉅細靡遺的條件(像是我高中時期哈哈),更要聚焦在這個人最核心的人格特質,像是正直、善良等等。透過這個列舉的行為,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你可以試著問自己以下問題:

  • 為什麼你希望自己的伴侶擁有這些特質?
  • 這些特質對於你的重要程度排序?
  • 你的感情需求與這些特質的關係是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會隨著年齡增長、隨感情經驗的累積而改變。檢視自己的需求和成長,也是讓感情更穩定、更舒適的方法之一。

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那你可能會很好奇,若檢視後發現身邊的人與自己列出來的核心特質並不相符,該怎辦呢?

與其檢討別人,或對現狀與理想之間的落差感到驚恐。先靜下心來,退一步釐清這段感情之於你的真實意義,會讓你看得更清楚。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段感情也都是全新的旅程。

因此,不要去比較或批判別人的選擇,而是要好好珍惜自己擁有的選擇並對其負責。每經歷過一段感情,都會更認識自己。而這也是我們在每段感情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希望大家的感情生活都很健康美滿,我們下週見啦!

EP13|感情診療室:如何確認眼前的對象適合你?

這集Podcast是我們在FB Live的感情診療室精華唷!

我們透過社群媒體蒐集了各種大家覺得感情中最難解的問題整理成具體的作法,希望提升你的感情生活品質。

我和Charlene在這集直播中,主要聚焦於「如何確認眼前的對象適合你?」,也透過我們自身經驗給大家一些實際可以參考的指標。就讓我們一起陪著你,追求更穩定、更舒服的感情生活吧!

試著用不同身份相處

許多情侶都會覺得,在一起初期的相處和信任步調是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的。因為從朋友進一步走向更親近的關係,對彼此都是陌生的體驗。而根據我們兩人的經驗,為期二至六周的「信任試用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我和Charlene會在這段期間著重觀察的價值觀指標:

  • 生活步調是否協調一致
  • 是否能夠獨立自主(可以設想把眼前這位丟到荒郊野外是否能夠堅強生存😂)
  • 是否有自我追求
  • 是否有將對方納入未來規劃中
  • 日常細節與習慣是否和自己類似

聽聽你的好友怎麼說

粉紅色的戀愛濾鏡,常常讓我們過分放大了對方的優點,並忽視了許多可能導致未來潛在問題之處。這時候,可以試著與你的好朋友分享最近的新對象如何、你們之間如何互動、一起做了些什麼事等等。聽聽你多年深交、非常了解你需求和地雷的好朋友,為你分析並評估風險,是一個萬無一失的作法!

如何創造屬於兩人的價值

就像做新創產業的第一步,是跨出自己的價值觀去同理使用者需求,解決問題並創造新的價值,而感情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個人一起建立了親密的關係,某程度也是在創造人生中新的價值:也許是你們共同建立的小默契和習慣、也許是兩人共同回顧一段時間內的成長、也許是你進入這段感情後,再也不是以往幼稚的你了。

我認為在這個時代,學習如何與人(另一半)相處、同理對方的處境和想法,進而釐清自己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也希望能夠藉由我們的經驗,幫助大家一起學習!

EP14|Offline Plan: LivingOS首次實體工作坊的點點滴滴

上個週末,我們在台北小樹屋舉辦了LivingOS首次的線下活動🤩

由於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互助成長動能,我們選擇以Networking題的工作坊,作為第一次與大家實體見面的開端。

若你錯過了這次的工作坊也不用擔心,歡迎你申請加入LivingOS的線上社群,這裡有許多和你擁有相同學習熱情的人才!

主辦人Andy& Mona的心得

Andy:與會者們的熱情參與,著實令人感動!除了由Charlene遠距授課之外,我們也在現場實際演練了各種Networking技巧。並希望大家能夠在此找到,那個能夠幫助你實現理想的特別夥伴!

Mona:回憶工作坊當天活動結束後,大家捨不得離開還在會場樓下繼續暢聊的畫面,讓人感到很開心!心中有個小小遺憾是這次礙於時間限制,沒有機會分享自己的Networking技巧,或許未來能夠用文章的形式,甚至是下次實體活動時跟大家分享唷!

工作坊活動回顧

  • Build your dream network:Charlene分享自己的Networking心法和技巧
  • Lightning Roundtable:三至四人一組,實際操作群體內的Networking
  • Serendipity networking:與會者一對一Networking,更深入認識眼前的夥伴

Networking的重要性

Charlene在高中時,閱讀了Never Eat Alone此書則濃縮了Keith Ferrazzi獨到的連繫周遭世界的方式、人脈拓展心法,以及務實的實證原則。而這也讓Charlene第一次發現,善用方法並有效率管理自己的社交網絡,其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然而,中間經歷了家人對社交操作的不諒解,使她直到大四時讀了Keith Ferrazzi的另一本作品,才重拾善用工具做Networking管理的好習慣:

  1. 視覺化方式賦予每一段社交關係清晰可見的價值
  2. 從中梳理脈絡並建立從點頭之交開始,深化兩人關係的策略
  3. 最後再回到個人在群體中的價值核心思考「你是誰?」「你認為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是什麼?」

總結來說,這次經驗非常充實愉快,希望大家能夠繼續支持我們的實體活動,期待下次見面啦!

EP15 | LivingOS 200天了!

是不是突然發現,LivingOS存在你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呢?

這段期間,我們累積了豐富的作品集,包括了篇篇精彩的文章、影片、社群、實體工作坊,還有每週與你一同挖掘生活精彩之處的Podcast 🥰

我們希望藉由多元的管道,提供全方位的資源給適合不同學習方法的人們。也很感謝這段期間每一位願意給予我們回饋的人,未來也希望繼續跟大家一起成長~ 

LivingOS的成長與感動

這說長不短的200天,Charlene表示一切都是超乎想像的美好。就和她從第一天到現在所堅持的寫作一樣,品牌經營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收斂過程。我們的理想看似很遠大,但經過團隊每一位成員的齊心努力,現在的LivingOS也有了越來越清晰的定位。(大家知道我們的網址更名了嗎!我們現在是 livingos.org 喔!)

曾經收到一位讀者來信,他說我們像是一個默默運作的秘密組織。很感謝有人看見我們埋頭努力的成果,也更希望未來LivingOS能夠繼續茁壯,成為在許多人背後,幫助他們追求理想生活的最佳後盾。

Coaching比你想的更有力量

Coaching這個詞彙,對許多中文讀者來說可能相對陌生。

就像字面上的意思,Coach就是獨具慧眼,能夠看見你的潛能,並將之激發以提升表現的人。但若你已經閱讀Charlene的文章一段時間的話,你對這個概念肯定是相當熟悉!

無論是工作學習或生活裡,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思考上的限制。但藉由Coaching的過程,能夠幫助你突破盲點,用更全面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而這也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價值——回饋的重要性。

擁抱不確定性,也是瞭解自己的好方法!

Charlene說,像LivingOS這樣一個整合性教育平台,一開始是沒有人做的。但若沒有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又怎能知道自己辦不到呢?

就像最近發布的newsletter,也是Charlene撰寫文章的一次突破。她說,精進自己的方法有很多,而她選擇寫給自己非常敬重的人看,透過這種方式來逼迫自己進步,文章品質也在短期內快速提升!而Charlene也在這次Podcast中分享了自己如何每天都保持能量滿滿的小秘訣,如何透過自我賦能來增加自己做每件事的動機並保持熱情。

期待大家都開始嘗試寫作這件事,透過文字整理自己的知識脈絡,收斂想法,進而更確定自己的價值觀和未來計畫。或許你沒有辦法每天寫,每週一記也是一個很棒的開始唷!

若想知道更多我們未來即將進行的突破和計畫,請不要錯過這集Podcast喔~

EP16|你所不知道的LivingOS Rebranding

跟大家分享一件LivingOS的近期大事:Rebranding🎉

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安排縝密的前置作業,包含大量蒐集使用者回饋、每週同步團隊共識,接著進行馬不停蹄的修改,最後終於產出了更符合眾人心中LivingOS形象的網頁!

Rebranding的動機和理念

想必大家都知道,LivingOS是一個資源極為豐富的園地,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各種能夠幫助你提升學習、職涯、生活品質的資訊。然而,以前我們似乎沒有設立任何明確的告示牌,引導你如何走進這座迷人的森林,讓你更篤定地走向心中嚮往的遠方。我們將透過Rebranding,設計出使用者友善的介面,讓你在尋找資訊時更有效率、更省時間!

而另一個重要的理念則是確立品牌定位。Charlene也在這集Podcast中提及了早期確立品牌的必要性,希望能夠完整展現我們的理念,並深植人心。

Rebranding的具體改變

  • 色彩:我們選用生機盎然的綠色,展現LivingOS的生命力。
  • 意象:新芽代表我們永遠支持你,跨出屬於你的第一步,同時也期許未來發展成鬱鬱蔥蔥的森林。
  • 社群:讓你對線上社群與線下實體活動資訊瞭若指掌。
  • 版面設計:以使用者為出發點,我們精心編排了新的版面,提供你最需要的資訊,只需要花幾秒鐘,你就能夠將LivingOS所有產品串連。
  • 文章重整:Charlene正積極合併自己的作品,希望找到每個概念背後最底層的核心思想,並將之整合重現給大家。

體現在生活各個角落的Life reconstruction

除了LivingOS品牌本身的重整,這個概念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應用。

以我自己為例,我以前是一個不喜歡整理行事曆的人,我總是在行事曆上一筆筆記錄上課、開會、工作、約會等等日常的時間安排,但從來不曾審視過這些行程之間的關聯性。但自從建立了自我重整的習慣,我發現我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生活的模式,且越來越能優化時間管理,快樂當然也隨之而來。

除此之外,Charlene也提到了幾個能夠快速檢視「你的整理夠了嗎?」的指標,讓你不必鎮日汲汲於整理腦中思緒和手邊任務,而是將精力集中於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

EP17 │ On Deck:群體共好的極致追求

這集Podcast和以往的作品,有個大大的不同之處——Charlene回台北啦!

很開心可以一起在同一時區錄製Podcast,有種懷念的熟悉感呢~
未來也會把握待在同一個時空的機會,設計出更多不同體驗,請大家拭目以待🎉

體現於多元管道的LivingOS思維

上一集的Podcast和大家分享了我們品牌重塑的故事,希望將這個積極迭代的心態分享給所有的聽眾,應用在生活中的各個面向。

除了上次提到的Rebranding理念、官網重整以及文章淬鍊外,這次又有了新的設計:

  • Podcast文章統整:將以往的Podcast Highlights整合於一篇文章,更方便閱讀。
  • 網站標籤檢索:將大量文章分為Personal Growth, Life Experiences, Career Hacks& Podcast Stories四大類,讓你不再眼花撩亂!

透過這些改變,不僅希望帶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我們同時也花了大量時間檢視過去的作品,將其揉和成更完整且符合LivingOS核心價值的樣子。

就像卡爾維諾在《收藏沙子的人》一書中所寫道:「或許應該懂得見沙如沙,見字如字, 我們才有可能理解世界如何被碾碎、被侵蝕,在沙中觀看世界初始的樣子。」

我們的點點滴滴宛如散落各處的微小沙粒,看似並無關聯。然而,當我們理解這些碎片的源頭,以及形塑它們的力量,便能知曉那些壯麗山河的底蘊,以及下一步欲到達的遠方是什麼模樣。

創造群體共好的矽谷社群:On Deck

Charlene也提到了自己最近加入了一個很酷炫的祕密組織——On Deck。

這個社群主要由矽谷人士組成,包含了許多知名的公眾人物,他們的能力和洞見讓Charlene讚嘆不已!在這裡,人們以不可思議的積極方式互助。像是Charlene提到她之前將自己的文章放上討論版,竟然獲得了比原文還要更長篇幅的回饋,甚至有人直接將目錄改寫了🤣

在On Deck社群裡,人們追求的是:Nobody wins unless everybody wins.

每一個不同的個體,都會產出其源自生長背景、獨一無二的作品。因此,沒有人囿於狹隘的競爭視野。跳脫了名利、金錢、情感關係的競逐,將眾人的力量加諸於每一位成員身上,才能達到極致的群體共好!這是On Deck的作法,也是我們這一代人類的使命。

EP18 │ Learning in Public 不是公眾學習啦!

和前兩次工作坊不同的是,這次是由Charlene本人來到現場親自主持,與大家零時差分享她的矽谷經驗與生活體悟!前來參加的你,不但能夠了解Learning in Public 的核心概念並實際操作練習,更可以藉此認識許多同樣致力於提升自我的夥伴唷!

大家可能很好奇Learning in Public 究竟是什麼?

余秋雨的散文《收藏昨天》,以雋永的文句闡釋了這個概念。

左顧右盼,大漠荒荒,其實自己的腳印能踩出來的只是一條線。不管這條線多麼自由彎曲,也就是這麼一條。要實實在在地完成這一條線,就必須把一個個腳印連在一起,如果完全捨棄以往的痕跡,那麼,誰會在意大地上那些零碎的步履?

這些年日積月累的足印,終將於此星球上繪成一道屬於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軌跡。而Learning in Public 則是將這些深深淺淺的印記,蒐集整理,並留下明確深刻的定位。

(關於蒐集整理的部分,可以參考LivingOS生產力終極指南,建立知識歸納系統唷!)

Charlene表示,這其實也呼應了她所提到建立Personal Monopoly「護城河」的概念。當我們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勢,並將之逐年累積,接觸愈來愈多受眾,便可築起一道堅強穩固的護城河。於是,你再也不用擔心自己要迎合哪個niche,因為你自己就是主導市場的主人。

Learning in Public 適合每一個年齡層的你!

身為學生的我,過去常因這樣受到保護的身份而故步自封,甚至對許多不合理的活動妥協。但放眼社會上的各個角落,過度強調自己的身份而不敢行動,是非常常見的迷思。這集Podcast也教大家如何破除常見自我設限的迷思,並將自我評價系統回歸於己。

倘若你擔心同儕壓力,我可以很篤定地告訴你,儘管放心去做你認為對的事吧!真正的好朋友並不會因此而遠離,Charlene也鼓勵大家用正面態度面對衝突,藉此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相信經過這集Podcast和工作坊,你會有更清晰的自我定位和知識歸納方法!

EP19 │ Charlene的新書 Model Breakers 即將開始線上預購啦!

美國地區的朋友,更有機會獲得Charlene親簽書,並隨書附贈專屬於你的一封信!台灣的讀者,你們更有機會把握近期最後一次的LivingOS實體工作坊,Charlene本人將於活動現場教大家如何有效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

產品經理、LivingOS創辦人與作家,Charlene的多重身份讓精神生活變得更豐富!身為她的好友兼團隊夥伴,我好奇問她接下來的每一步如何規劃?但Charlene卻笑著說,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事物和里程碑,都是意外出現的。她從來不為自己設限,自始至終僅是在完成當下任務時,全心全意投入。透過不斷拉高任務難度,累積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背景知識,原本還很遙遠的未來道路,就漸漸清楚展開在眼前了。

新書Model Breakers書名的由來

在Podcast第三集中,我和Charlene聊到了關於在美華人面對的困境與挑戰,她分享了自己這些年發現的社會中不公平待遇,並多方搜集資料、訪談同樣在美國生活的華人,用文字記錄並試圖翻轉這個存在已久的刻板印象。

然而,定稿後她的專業編輯群回饋,帶給她一個巨大的震撼彈:她的筆觸縝密,卻幾乎不帶情緒。弔詭的是,這歷史上刻畫的種種不公平,應包含憤怒激動等情緒張力極高的故事才對。Charlene這才發現,自己仍然落入了那個該保持安靜不出聲的刻板印象裡。
因此她捨棄了原本的書名 Immigrant Hypothesis ,期勉自己和所有在世界各地,被傳統框架困入的人,勇於轉被為主,成為寫下歷史、改變社會的 Model Breakers !

書中除了種族議題外,Charlene用文字綴拾她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希望能夠帶給大家更多啟發!身為一位不怕見光的作者,接下來的Podcast將揭露一系列「那些作家不會告訴你的事」,敬請期待!

EP20|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標準答案」

第三次線下活動正式開始前,由Andy、Charlene和我親自操作了一次流程。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我和Andy在面對相同題目時,卻產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當Charlene引導我們各自說出自認的Personal monopoly時,Andy對此提出了疑問:「自己的顧不好了,要怎麼去顧及別人呢?」Charlene表示,即便不是每個人都有服務熱忱,但總是希望能夠好好照顧自己所愛的家人、朋友、另一半。看見這群人過得好,快樂隨即油然而生。這共好的精神,就是服務的核心價值,端看你將多少精力投入其中。

此時,Andy說出了另一個有趣的提問:「若現在回答的Personal monopoly,並不是我現階段的首要目標呢?」在幾分鐘內想出可以填入空格內的答案,並非這次練習的首要目的;重要的是,讓我們一起釐清這些思考路徑、這些過去的軌跡之於你的意義。無論你現階段的回答是什麼,隨著未來際遇不同,都是可以反覆修正的。

那麼,你一定會好奇:我們該如何確認自己目前寫下的「草稿」和未來終極夢想不至於相差甚遠呢?Charlene的回答是,唯有打造專屬於你的知識系統和價值觀、享受每個當下,才不會丟失本心,淪為庸庸碌碌的人生管理者。

而這集Podcast也邀請了LivingOS團隊的Eva,向大家分享LivingOS帶給她的啟發。相信聽完一定非常有共鳴,因為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獨一無二的樣子,在世界上發光發亮!

最後,再次跟大家闡釋這次工作坊的目的:幫助大家找到自己在工作/學習上的定位與優勢,並給予你實際回饋。因此,我覺得特別適合以下兩種族群:

  1. 讀了很多書後,卻不知道怎麼有系統地整理運用這些知識的大學生
  2. 想知道如何將這些推己及人,發掘並善用自己優勢的人

如果你錯過這一次的線下活動,可以到YouTube看精華摘要唷~

EP21|那些作家不會告訴你的事:一本書的誕生

寫作就是寫下獨一無二的人生軌跡,就像拍攝電影的蒙太奇手法,透過單一鏡頭經過剪接,串連起每一片段。而這產生的整體意義,絕對大於部分段落之和。

相信大家對於作家開始執筆寫作的契機,都感到相當好奇吧!Charlene表示,這一切都是始於意外:她從沒想過,自己能夠用文字記錄自己對世界的觀察,寫下種種揣想及深度探索,織就獨特的價值觀與洞見。

而身為她的多年好友,我則是非常感動且樂見Charlene一路走來的成長。她總是能用自己的方式實現不同人生階段給自己的期許。一如高三那年她寫下的:希望能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透過寫作,她揭露了默默存在數十年的在美華人種族議題,並希望藉此引發更多人對此社會問題的關注、幫助更多同樣沈默的在美華人,勇敢為自己的身份、為自己的獨特發聲。

至於Charlene自己最喜歡的篇章,是她將自己過去的逃避、害怕等負面情緒抽絲剝繭後寫下的故事。她表示,這篇文章內的故事也是她開始寫書的原因。順帶一提,線上預購的讀者,則可以搶先看到這篇被選為Introduction的文章唷🤩

「寫作就是寫下獨一無二的人生軌跡,就像拍攝電影的蒙太奇手法,透過單一鏡頭經過剪接,串連起每一片段。而這產生的整體意義,絕對大於部分段落之和。」

Charlene說寫作帶給她最大的快樂是能夠了解人生的意義、讓她看見自己來到世界上,能夠為生活周遭的人帶來的改變。相信未來閱讀這本書的你,也能與她分享,甚至承接這份使命感,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美好及啟發!

EP22|那些作家不會告訴你的事:光芒背後的陰暗面

身為一位不怕見光的作者,我們將於這集Podcast和大家分享Charlene新書Model Breakers的誕生過程,並揭露一系列「那些作家不會告訴你的事」唷~

文字風格的養成

  • 記錄人生:在美國這樣多元融合且快速變動的環境中,為Charlene的創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她除了閱讀外,更重視生活中的體驗,並用文字將之記錄
  • 獨處的力量:過去求學時期,身為留學生幾乎所有時間都是跟自己獨處,而她認為這樣的經驗,對內自我覺察以及對外探索世界的幫助都非常大。
  • 喜愛的作家:Charlene也說,她很欣賞余秋雨用精煉的文字來勾勒世界。同時,她也注重如何用自己的視野及思考,建立自己對世上存在事物的價值觀。
  • 家庭:Charlene的童年也是在書堆中度過,而透過大量閱讀,培養對未知事物的強烈好奇心,是家庭影響其寫作重要的歷程。

光芒背後的陰暗面

而特別的是,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Charlene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訪談。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訪談了許多優秀且功成名就的在美華人,卻意外揭露了一項共通且不為人知的事實。

他們都曾在十三、十四歲時,因無法抗拒壓力而產生輕生的念頭。然而,他們向家人透露時,卻僅得到「你不要這樣對我!」的回應,甚至連為何想要輕生的原因都沒有過問。這個Pattern也符合近年醫學研究的統計結果:45%自殺死亡者,曾清楚向親友表達自殺意圖,但多半不被重視。

Charlene說,她想傳達的就是那些看似擁有一切、「應當感到快樂」的族群,其實在光芒背後,有其辛苦的一面。他們一年年度過被壓抑的日子,無法開口坦言自己的情緒及壓力來源,而甚至將這樣的模式複製到他們的下一代身上。

而Model Breakers 一書,起初並非此名。

Charlene說,她原以Immigrant Hypothesis為題,細細寫下她在美國求學、就業的這些日子裡,親眼所見、所聞在美華人的生命軌跡。希望藉由文字,賦予這個龐大卻沈默的族群,起身撕除不合時宜標籤的勇氣。於是,她決定用這股打破刻板印象的強大動能為書本命名。無論身為讀者的你,身處何處、從事什麼職業、出身背景為何,都不能讓別人制訂的框架來定義你!

EP23|The Annual Review Exercise:一年中最有力量的時刻

很開心和大家一起度過了充滿挑戰的2020年,相信各位在這段日子裡,已經用滿滿的勇氣和實際行動突破自己,就讓我們用細膩的框架來回顧這年的精彩吧!🤩

The Annual Review Exercise

你是否會做年度回顧呢?這不僅是個儀式,更是找到下一步怎麼走的重要關鍵!

我習慣細細寫下今年的收穫和作為,接著將有關連者連線、賦予新的註解。透過連線,我更清楚知道自己擁有了哪些能力,並將之融合運用於生活中。

而Charlene也在Newsletter設計了以下回顧五步驟

Step 1: 周全準備(Prepare)
Step 2: 縝密回顧(Remember)
Step 3: 自我反思(Reflect)
Step 4: 觸類旁通(Connect)
Step 5: 創造價值(Create)

透過年末回顧,讓新的一年豁然開朗~

The Annual Review of LivingOS Podcast

不知不覺已經主持半年的LivingOS Podcast,而這絕對是2020年初的我意料之外的事!

一開始只是無心插柳,自己喜歡聽Podcast才說服Charlene推出這項產品,殊不知我們都錄得很開心呢!多虧有這個節目,讓我強迫自己培養更精準的洞察力、更清晰的口條與邏輯,得以和全世界分享我對生活的體悟。

很感謝願意支持我們的聽眾,陪著我們一起成長。從向內探尋的自我充實、學習技巧,一路拓展到向外叩問的人際關係、社會議題,LivingOS Podcast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而我也將所有的聽眾回饋納進心裡好好收藏,每句話都是加速我們向前推進的動能。

最後,在此向各位聽眾聲明:因個人生涯規劃,Elaine將暫別LivingOS Podcast的節目主持,未來會由Chris和Charlene搭擋,繼續錄製接下來新系列的節目,敬請期待🤩